“女红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闪耀着光芒的伟大女性。她们既是伟大的母亲,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女儿。她们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经受了残酷战火和恶劣环境的考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军英雄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她们中有少数人散落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都江堰,就有几位流散的女红军。其中一位,在土桥乡(现为聚源镇)生活了整整80年,直到2015年6月17日103岁时去世。
她,就是来自万源县(今万源市)的流散女红军战士谢玉清(原名谢罗秀)。最近,她的儿子高庆云、高志明给我们讲述了“红军娘”的故事。
剪个毛盖 毅然踏上长征路
谢玉清,于1912年7月出生在四川万源县一贫苦农民家中。6岁时,由于贫穷,谢玉清从官渡镇水田坝村被抱养到长石乡芦家坝村的干爸赵多贤家。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主力西征入川,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0月19日(农历九月初一),红四方面军翻越大巴山,来到谢玉清的家乡,在她家旁边的院子里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设置了卫生院,在赵多贤家建了招待所。
红军队伍官兵对人平等、和气,说快板书,唱花鼓戏,还帮老百姓种田。她心想,要是自己能当上红军,那该多好!于是,她便起早贪黑,帮助红军刷标语、洗衣服、洗绷带,帮助护理伤员。瘦小的个子,穿来跑去,机灵得很,十分讨战士们的喜爱。
一天,她正向红军班长闹着要参加红军,指导员吴志德走了过来,问她年龄,她学着红军战士的气势高声回答说:“报告首长,21岁了!”“要是男娃就好了。”指导员随口说了一句。其实,红四方面军里也有小红军,娃娃兵,女红军。
过了几天,谢玉清又找到吴指导员,强烈要求加入红军队伍,要像墙上的标语说的一样:“保田保家,参军参战,努力支援前线!”
吴指导员被感动了,赞许地点了点头!
“脚不缠,发不盘,剪个毛盖变红男,当上女兵杀敌人,跟上队伍打江山。”1933年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一),部队开始在村里招收红军新战士,谢玉清第一个报名参军。不仅如此,她还说服幺爸一起去当红军。村里的青年男女闻讯也纷纷报名。
事实上,万源,是名符其实的四川红军之源,不足20万人的小县,就有10万人参战,4万人参加红军。当年,革命先辈徐向前、李先念、王树声、许世友、王维舟等著名革命家在此留下过足迹,在他们的率领下,先后涌现出了众多不惜生命、身先士卒、英勇奋战的红军战士。
1934年6月,四川剿赤军总司令刘湘动用140多个团,总计20余万的兵力,发动了万源争夺战,妄图将红军消灭在巴山南麓。一时间,万源县枪声大作,炮声轰鸣,漫山遍野大刀翻飞,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万源保卫战”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国民党军队并不甘心失败,对红四方面军继续进行围追堵截。谢玉清和战友们夜间在偏僻小路上行军,白天在深山丛林里休整,开始了异常艰辛的漫漫征程。行军途中,她看护伤病员、搞宣传,脚肿了又消,消了又肿。部队途中休息,或经过村庄时,她和姐妹们的竹板总会响起来。清脆的竹板声和嘹亮的歌声让战士们忘掉了疲劳,士气大振。
红军又在通江、巴中、南江打了近两个月的仗。经过阆中、苍溪、剑阁、绵阳、江油和中坝,在剑门关、千佛山与敌军激战。后又经青川、北川到威州、茂县,不知翻过了多少座山、越过了多少道梁。途中三天一大仗,一天一小仗,从春打到冬,她穿行在战火中救伤员,抬担架,用盐水消毒,用绷带包扎伤口。战斗结束,又忙于采草药、找野菜。虽然艰苦,她内心始终保持着革命的热情。可是,在从江油、北川到茂县的路上,她幺爸却不幸牺牲,让她悲痛万分!
“革命就会有牺牲,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要不计得失,不惜生命。”谢玉清记得首长曾经的告诫。抹去眼泪,她和战友们又匆匆前行。
激战板桥 留在汶川治伤病
路途艰险,又缺乏枪支弹药,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就在这无数次的战斗中且战且行。敌人仗着装备精良,一路追击红军,红军伤亡惨重。谢玉清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机智,虽险象环生,但都死里逃生。
不过,最让谢玉清终生难忘的莫过于汶川县板桥关之战。
板桥关地处松茂古道上的咽喉地带,属灌县到汶川、茂县、松潘、理番(理县)路上最险要的关隘之一。为了阻止红军攻打灌县,进入成都,国民党川军派重兵在板桥关口安营扎寨,还在山坡上筑有两座碉堡。1935年5月23日,谢玉清所在连参与攻打雁门关,歼灭敌人4个营,占领了威州地区后,于5月29日至8月11日在板桥关与国民党李家钰部开战。两军相峙达七十四天,发生战斗数十次,是红军在汶川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作为宣传员,谢玉清不仅以高昂的热情为战友们鼓劲加油,还冒着枪林弹雨为受伤的战士包扎转移。战斗十分残酷,敌我双方各有进退。硝烟中,周连长带着战士们冲锋陷阵,不幸中弹牺牲。谢玉清多处受伤,仍然坚持抢救伤员。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在汶川先后进行了五次大的战斗,歼敌一个团五个营,缴获武器3000余件,并在羌藏山寨播下了革命火种。
战斗结束后,由于缺医少药,谢玉清和伤员们只能简单处理伤口,拄着木棍,蹒跚着继续跟随部队前进。谢玉清的伤口严重发炎,还不时发高烧,实在难以行军,吴指导员便劝她留在当地养伤治病,等痊愈了再来接她。
谢玉清怕耽误部队的行军速度,听从了安排。她接过指导员给她留下的几个银元,挥泪与红军作别。
谢玉清被汶川县一位好心的老人收留。老人在山溪悬崖上采来中草药,捣制成膏状敷药,再熬制一些药汤,效果明显。伤病好转,她一边帮老人家干力所能及的农活,一边打听红军的消息。基本痊愈后,几个同样因伤留在汶川老乡家的川东、川北女红军战士就找到她,邀她一起去找红军。
“打到成都去吃大米!”红军在岷江流域战斗时,经常呼喊这样的口号。谢玉清想,红军可能往成都方向前进了,而灌县离成都又近。于是,她们决定,翻山越岭,先到灌县。
告别老乡,她们便踏上了寻找红军之路。
隐姓埋名 继续发扬红军精神
一心想着归队,谢玉清与一位姓苟、一位姓袁,还有三位没记住姓的女战友一起踏上成都方向的路途。她们风餐露宿,由于方言生僻,走了好多冤枉路。饿了,向老乡讨要点吃的,天黑了,就在山林里、桥庐子或屋檐下躺一夜。有两次遇到土匪,她们就学当地人趴在路上,一动不动,躲过纠缠。
汶川到灌县,曲曲折折200来里山路,几个流散女红军一连走了半个多月。好不容易才经灌县麻溪猪瑙坝到韩家坝。可是,当打听到红军并没有到成都时,失望和无奈让她们不知所措。姐妹们商量后,依依不舍,各奔东西。后来听说,有两位女红军到了聚源,两位到了河西,还有一位不知去向。
谢玉清到了土桥清流村(后为圣庵村,现花田社区)二组阚家寺,结识了厨子高安庭,并成了家。
从此,谢玉清便隐姓埋名,开始了新的生活。
没能找到红军,但红军的信念、坚韧、乐观和善良,仍然深深刻在她的心底。不幸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谢玉清相继失去丈夫和孩子。1962年,小叔子夫妻又突然离世,留下两位侄儿和一位侄女,老大11岁,老二9岁,老三6岁,家里一贫如洗,无人照顾,亲戚建议把孩子们分别送给三家人。谢玉清坚决不答应,她咬紧牙关,毅然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三个孩子终于不用分开了!懂事的三兄妹扑向谢玉清,直呼“娘啊娘”!她把孩子们紧紧搂在怀里,从此母子几人相依为命。高志明说,那一幕场景,他永远铭记在心。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农村妇女养育三个孩子异常艰辛。她时常到邻居、亲戚家要点红苕、洋芋、白菜和玉米等,总要想办法让孩子有口吃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她便教他们劳动,鼓励他们读书学习,要求他们学会自食其力,人穷志不短。
后来,老大高庆云当上了村支部书记,老二高群华安了家,老三高志明还当了乡干部。
几十年,谢玉清都没有对人提起过自己的红军身份。
高庆云、高志明记得,那些年生活虽然过得艰难平淡,但老娘始终乐观开朗。无论是在田里干活,还是在家里做家务,总能听见她唱部队里的歌曲,哼红区的小调。原来,红军就是她心中抹不去的深情!
随着年事渐高,谢玉清思乡的情绪越来越强烈。1998年初,86岁高龄的她突然病重住院。或许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她便给三兄妹讲述了自己的红军故事,并且表示这辈子还有一件最遗憾的事——就是没能回老家万源长石乡一次,自己已年迈,希望孩子们能去看看。
得知老娘身份后,孩子们既感动又诧异。为了尽快完成老娘的心愿,高庆云、高志明和高庆云妻子的侄儿陈华中三人,立即赶往万源市长石乡。听说谢玉清的后代回来寻根了,长石乡的乡亲、乡政府的同志,还有万源市民政部门的负责人都赶了过来。他们请来了当地的老年人,一起回忆当年,摆谢玉清小时候的经历,讲述谢玉清所在部队的故事。孩子们把好消息告诉了老人家,谢玉清激动万分,她的病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身体似乎也比以前好多了!
1999年、2000年,两兄弟又两次奔赴老娘的家乡。万源市民政局、长石乡人民政府、官渡镇的亲友热情地向都江堰市民政局提供了关于谢玉清的身份证明。
2001年,都江堰市民政局正式认定:谢玉清是流散红军!从2001年1月起,政府每月都为她发放相应的经济补助。
离开红军65年,谢玉清终于找到了组织,与家乡取得了联系。她激动地说,这是我的第二次生命,我要好好过,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高庆云、高志明哥俩对老娘极为孝顺,春夏生活在高庆云家,秋冬住高志明家。可她总说住不惯城里,更舍不得离开阚家寺那片土地,更喜欢与邻居、乡亲们在一起。生产队哪家有困难,哪家需要帮助,谢玉清都不推辞。
2012年7月29日,谢玉清百岁寿辰,邻里亲朋、市内外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祝贺,聆听她平凡而又传奇的红军故事。
2015年,103岁的谢玉清离世了,但是至今,人们只要一提起她,都会竖起大拇指,并表示要把她的红军精神和优良品格传承下去!
在都江堰市,女红军谢玉清的传奇经历,光芒闪耀,永远激励着后人!(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