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1-05/11/009650.html

等待处理…

援湖北医疗队:
逆风执甲 以生命赴使命

点击量:39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4月12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文《今日顶流,惊艳全球》,特别介绍在北京举行的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推介活动上,“英雄的湖北:浴火重生·再创辉煌”宣传大片震撼亮相。评论区留言无数,大家纷纷庆贺:“有色彩、有声音、有温度的湖北又回来了。”英雄的湖北又回来了,可当我们回忆起2020年那个春天的湖北时,还是心潮澎湃,忍不住热泪盈眶。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湖北爆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在省、成都市统一安排部署下,都江堰市援湖北医疗队一个个平凡的身影挺身而出,逆风执甲,以生命赴使命。

临危受命 勇赴抗疫最前线

2020年2月21日上午,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大门口,气氛凝重而庄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出征的13位医护人员中,有火线入党的新党员,也有重温入党誓词的老党员,党徽在初春的阳光下闪闪发亮,一支肩负着特殊使命的都江堰市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诞生了。都江堰市委书记李云为临时党支部授党旗、队旗,并叮嘱党支部书记王刚:“把人给我全部平安带回来!”毅然接过队旗的王刚点着头坚定地说:“一定!”王刚此次临危受命,不仅作为都江堰市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还同时肩负着成都市援助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职责。重任在肩的他表示,将会带着所有队员认真完成任务,并把他们平安带回,请大家放心,安心在家等着他们平安凯旋!

现场,英雄们出征在即,家人、朋友,卫健系统、医院领导都纷纷前来送行。拥抱道别、千叮万嘱,场面感人又悲壮。每一位出征的队员,他们都是血肉之躯,都是父母的儿女,抑或是儿女的父母。可只因为他们是白衣战士,疫情防控需要他们,他们就要逆行出征,迎难而上。请战书上,他们誓言铿锵:“不论生死、不计酬劳、不辱使命,光荣完成防控工作。”英勇出征的13位队员分别是:王刚、王乐朋、江山、刘永秀、王玥惠、石兴、杨霞、高琳、李思、朱叶、张益、罗珍、余登蓉。

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说起初到湖北的情形,王刚说,看到空空的城市,每个人内心都是悲壮的,不清楚前方具体情况怎样。可是,在全副武装进入病房后,大家的心态都平静了:“一心只想着治病救人,来不及思考其他。”

全力以赴 提高救治成功率

医疗队在参加了岗前培训及严格考核后,2月25日,都江堰市医疗队正式接管武汉市武昌医院重症医学科。队员们以医者的高度责任心,全力以赴抢救每一个生命。

进入武昌医院后,根据病人的实际病情,团队在治疗指南的指导下,实行分层治疗。

插管治疗是危险度最高的。平时为病人进行插管治疗,医生戴口罩、护目镜就可以操作,现在医护人员必须穿着防护服、戴着手套、护目镜、面屏,再去插管,难度明显增大。值得注意的是,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面临极大的感染风险,因此整个流程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越快越好。在插管前,医护人员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保持病人安静、准备插管的工具、做好备用方案等,再去救治病人。

在武昌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了两个专家组,每天巡查、轮转,医疗、护理、康复、营养都必须到位。每周会组织两次疑难病例、死亡病例的讨论,都希望给每个危重患者、疑难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保障病人治疗成功。王刚说,新冠病毒感染是一种多系统的疾病,除了累及肺脏以外,还会累及到心脏、肾脏,还有一些60岁以上的病人,经常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所以牵涉到多系统。

“我们专家会诊的次数不断增多,集合各学科力量,能及时预防普通患者转向重症,重症转向危重症。”为尽早发现患者有往危重转化的趋势,除了根据相关指标判断,医护人员还要观察病人的整个状态,包括呼吸状态、饮食情况以及患者的精神面貌,一旦情况发生变化,立马就会采取干预措施。“指南上面提供的一些指标是一个警戒线,但不能局限于此。如果所有救治都等到达到这个指标再开始采取措施,可能就晚了。”王刚说。

用心服务 视患者如亲人

在重症监护室,鉴于新冠病毒的传染性,禁止家属探视,所以和患者朝夕相处的只有医生和护士,彼此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互信和依赖感弥足珍贵。期间,都江堰市医疗队和患者之间就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2020年3月初的一天,细心的王玥惠发现病房里一位老人胃口不是很好,中午的菜根本没有翻动过。而老人的听力又不是很好,王玥惠只得边说边比划,最后得知原因是“菜很辣”。王玥惠赶紧打来一碗开水,将菜一一涮好后夹到爷爷碗里。此后每天,主管护士都会将菜多涮几次再端给老人食用。考虑到老人的饮食习惯,王玥惠把自己从家乡带去的几罐八宝粥送给了老人,怕老人听不见还写了张纸条叮嘱老人好好养病。当老人收到礼物、看到字条后,哽咽地说:“你们来,本来就不容易,天天关心我、照顾我,还要给我带东西来,我感谢你们”。

某天,杨霞发现一位在ICU住了20多天的阿姨,她晚上不睡一直坐着,于是便主动找阿姨聊天,得知阿姨手机没电,又没找到合适的充电器,已经20多天没和家人联系了。那天夜班回到住处已是次日凌晨5点,但杨霞怎么也睡不着,当天一大早便想办法买到了阿姨需要的充电器。当杨霞把充电器送到阿姨手上时,阿姨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在病房,杨霞常常鼓励病人,给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一位阿姨告诉她:“刚来这儿的时候,我好害怕,因为有你们,现在我不怕了……”

石兴扎针技术好,一位阿姨点名要石兴给她抽血;江山和战友们不仅仅需要承担医疗救治任务,还要承担部分陪护工作;给患者换尿不湿,清洗擦身,看患者没有换洗衣物,把自己的新衣服送给她……像这样的事不胜枚举。除了医者仁心,队员们还有一颗感恩之心,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帮助都江堰人民渡过这难关,现在正是该我们回馈国家、回馈人民的时候。”

使命担当 若有战召必回

在援湖北的一个月时间里,13位队员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2020年3月21日回川,休整14天之后,队员们归队,都江堰市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鲜花送去问候,拥抱消除疲惫。从此,川鄂两地心相连、情更深。

如今,一年时间过去了,队员们都有哪些变化呢?

肿瘤科护士罗珍说,现在更从容、淡定。之前,罗珍一直在报考研究生,既要工作,又要备考,给她带来不小的压力,所以有时难免焦虑、急躁。而经过援湖北这一段经历后,她心态平和很多,之前的急脾气也缓和很多。作为科室的护理组长,她不仅要管好自己的病人,更会协助其他同事,共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

王乐朋作为一名老党员,经历了身先士卒之后,他对生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人的生命很脆弱,疾病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挽救每一个患者。”3月底,他和同事一起、多部门协作,为一位气管肿瘤物堵塞患者成功实施手术,这也是人民医院在纤支镜下完成的首例主气管新生物切除术。不仅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作为科室党支部委员,王乐朋带领科室同事一起开展学党史铭党恩学习教育,以党建引领科室建设发展。

2021年3月21日,援湖北归来一周年纪念日,王刚把队员们召集在一起吃了顿饭,饭桌上,大家忆往昔、展未来,好不感慨。看到年轻队员迅速成长,看到每位队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这位队长看在眼里,欣慰在心底。

建党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王刚勉励各位队员牢记初心,不忘使命。“若有战、召必回”是他们共同的宣言。经历了风雨锤炼的英雄,都江堰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湖北武汉的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本报记者 缪英)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