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何勃新近出版的画册《上山行》扉页上引用了汪国真的这句诗。摄影路上,来自大山的何勃始终与山同行,不断攀登。今年7月,何勃正式成为成都市文联助力东部新区建设项目签约中青年艺术家之一,由此,他将在新的平台展示艺术才华。
摄影的本质是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纪念。它用镜头说话,给予观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一个摄影人极致表达他所感悟到的大千世界的高明之处。观众通过影像认识何勃,他以光线绘图,记录世界、定格历史,传递更多思想,在你、我、他之间引起更多的共鸣。
守候 发现城市感动和温暖
因为工作的关系,记者之前在多个场合和何勃“偶遇”过,他扛着照相机、背着沉重的包,穿梭忙碌着。引起我特别注意的是去年国庆期间朋友圈都在转发的关于何勃的一条推文《南桥10:00,感动和温暖常在……》
去年国庆七天假期,何勃每天早晨10点都会准时出现在南桥处。说起缘由,他仍难掩激动。 “2019年,‘骄傲’‘激动’‘爱国’成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市民口中的热词,我也感到特别自豪和幸福,那我该做点什么?用镜头去记录都江堰的昨天、今天、明天,还是带上镜头去拍摄祖国的大山大河?思来想去,还是用镜头去记录南桥10:00那些感动和温暖吧,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举证。”
7天的准点守候,何勃一共拍摄4597张照片,57.2GB。10月1日,在南桥,他看到红旗迎风飘动,人人绽开笑颜。数千名市民和游客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向祖国告白,激昂的歌声将大家的爱国之音送上云霄;10月2日,他拍到一对白发夫妇执手相牵到南桥观光,这是爱的约定,这是相守一生不离不弃的誓言;10月3日,他发现了细节之美,当天景区游客爆棚,可大家遵守秩序,整齐有序排队进入景区。
10月4日,何勃亲见了“小橘子”旅游志愿服务、熊猫志愿服务、医疗点、旅游警察、蓝天救援队等文明志愿者救护游客的感人故事。后来,记者也得知了该消息,当天上午10时40分左右,在景区伏龙观处,一位60岁左右游客向景区工作人员求助,自称和家人走散,感觉身体不适、恶心、想呕吐。在景区门口值守的志愿者们迅速展开合力,将老人送往市人民医院救治,很快游客转危为安。该游客姓冯,来自甘肃天水市,有冠心病史。临出院时,病人和家属对所有参与救援的工作人员表示了深深感谢,并给都江堰这座城市的旅游服务品质点赞。
“照片的真实、自然、有情感,让我拍了很多年,爱它很多年。我喜欢摄影,喜欢用镜头去表达,去发现美,让更多的人越来越喜欢都江堰,让更多的人透过照片得到心灵升华,用照片去影响更多人参与其中。”何勃说,这就是他一直以来始终不变的摄影初心。
何勃的《南桥10:00》通过一个点,一个时段,让我们一同感受这座城市的细节,这座城市的温暖。每一个画面,都让我们对这个城市有了新的感知……
视觉 记录城市变迁和发展
何勃是中国新闻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他还给自己界定了一个重要的身份——都江堰城市肖像师、城市宣传员。近20年间,他用脚步丈量了都江堰每一寸土地,用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变迁,他观看了河水的奔流,也攀爬了大山的高度。
这些年,何勃拍摄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图片并斩获奖项。《和与离》熊猫系列、《大地纹理》均入围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和与离》画面用一根线来分割,用黑白色、色彩半调的技法把照片置回到现实的语境中,表述作者对大熊猫与人类这种和与离的关系;《大地纹理》航拍了千人同练瑜伽的盛况,多彩整齐的瑜伽垫子和五颜六色瑜伽服饰好像构成一幅大地纹理,折射出人们对事物本身的一种坚持、一种有序、一种美丽;《丰收的盛景》等图片真实地展现了都江堰乡村振兴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变化;作品《厉害了,我的堰》上了《人民日报》头条。
这是一个个值得铭记的时间节点。
2018年8月13日,都江堰水利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录。消息传来,都江堰从“双遗”升级为“三遗”之城,古堰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当天,何勃在成都办事,他接到人民日报社编辑电话,要求尽快传一张图片以作“三遗”之城报道。挂断电话,何勃便飞奔赶回都江堰,以最快速度传送了照片。次日,这幅作品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多家媒体转载,获得好评无数。如今再看这幅《厉害了,我的堰》作品,依然是上乘佳作,作品采用航拍技术,将都江古堰堰水清清、山水纵横的壮阔完整记录下来。透过图片,读者不仅能领略2000多年前先人的智慧、勤劳、勇敢,时光交错传递至今,都江儿女年年岁修、深处淘滩,让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始终保持了勃勃生机。
何勃说,拍照并非随意按按快门而已,而是要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拍照、用心去宣传,拍摄出具备温度、留住真情、定格历史的好作品。
何勃老家在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注定他此生和山结缘。他是村里唯一一个考上四川美术学院的孩子,毕业分配到都江堰塔子坝中学任教7年。对构图的把握、光线的敏感,让他对摄影很感兴趣。2003年,因工作调动何勃到市委宣传部任职。由此,开始了摄影之路。
每逢重大节庆、重要事件现场,都能看到何勃的身影。今年疫情期间,何勃跟拍了基层卫生院医生、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服务队、新闻宣传人员等身影;复工复产阶段,何勃又将焦点对准交通、企业、行业管理部门等,他所采写的图文《战役38天影像日志》刊登于《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我们读出了坚韧、等待和活力,我们曾经历伤痛、艰难,但我们迎难而上、众志成城,终于迎来了全面复苏的后疫情时代。
公益 传递人间真情和爱心
从事摄影工作以来,何勃以更平和、更细腻、更朴实的心态去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自大山农村的他,也曾作为一名教师,他对学龄期孩子有着特别的情感。
2018年,为全面落实省、成都市及都江堰市的相关要求,扎实推进大凉山彝区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工作,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我市选派教育、卫健、农林、旅游、检察院等部门系统的21名业务骨干组成援彝队远赴大凉山腹地,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援彝工作。
昭觉县且莫乡哈诺姑村援彝干部廖华勇是何勃的好朋友,当听到廖华勇讲述且莫乡中心小学孩子们的困境时,何勃当即表示,他将持续关注。此后,他多方联系爱心企业、商家、找赞助单位,发起了“情暖大凉山”公益活动。2018年年底,众多爱心人士为且莫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书包、棉被等生活物资,改善其生活条件;2019年,又为孩子们送去了饭盒、洗漱用品等,着力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今年第三年,何勃已为孩子们订购了一批黄颜色校服,黄色代表温暖,内里可拆卸方便清洗。“做公益就是要找准对方的需求点,从实际出发,从点滴入手。”何勃说。
持续的关注让何勃也有了新发现,第一年去时镜头下的孩子们是胆怯、木讷的;第二次去,孩子们已经像见到朋友般亲切,当孩子们将9米长的大幅五星红旗举过头顶,用彝语和汉语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时,场面壮观感人。援彝干部廖华勇说:“凉山是脱贫攻坚主战场。2018年都江堰爱心志愿者到这里的时候,村里刚开通机耕道毛路,今年毛路已经硬化为水泥路,而且村民族文化坝子已投入使用,村委会办公室已基本竣工,村幼儿园也在加快建设当中。在都江堰的对口帮扶下,大凉山将会越来越美丽。”
这么多年,在摄影的路上,何勃也有迷惘、痛苦时刻,可他知道,摄影,并不是出门闲逛拍拍照片那么简单,更是一种传递,一种无法言喻的精神愉悦!所以每天早晨,他5点钟就起床,在焦距里行走,在层次里穿越。以摄影的方式,向每一座山致敬,向每一条河致意,向都江堰这座城市礼赞。
正如有人所说,“摄影的高低不是镜头的优劣,而是取决于镜头后的脑袋。”何勃所有曾经的积淀都在图片中展示,并赋予了照片不一样的语言。不用惊艳出世,他用人文情怀和别样视角,丰富了我们对摄影的认识,赋予了我们对他照片不一样的观感。让我们看到他的初心,看到他与山行的身影。
(本报记者 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