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0-09/15/008301.html

等待处理…

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开放拉动外贸逆势增长

——访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

点击量:179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编者按

连日来,中央媒体纷纷聚焦成都,报道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突出亮点和典型经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了访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的报道,从“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开放拉动外贸逆势增长”的角度,介绍了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下一步重点发力的方面——成都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本报今日转载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都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畅通国内循环,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创新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促融合,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今年1月至7月,成都新增市场主体35.5万户、增长21.7%,进出口总额3898.3亿元、增长24.9%。

成都为何能实现如此大幅度的增长?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还有哪些创新举措?近日,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

记者:成都是全国复工复产复市最早、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成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范锐平:抓好疫情防控是加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坚持专业防控和社会防控相结合,扎实做好关口检查、社区排查和专业隔离救治,坚决切断传染源。依托近几年构建形成的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体系,迅速组织48.9万人在11天内对4370个社区实施了3轮地毯式、精细化排查,敲开800多万户居民家门,排查1993万余人次,做到了底数清、状况明。2月21日之后,成都再未出现本土确诊病例。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早在农历正月初二,我们就按照党中央和四川省委的统一部署,在精准有效防控疫情的基础上,开始分行业研究企业复工复产问题。2月6日出台20条政策,重点解决企业防控物资不足、原料用工紧张等问题。随后,又出台奋力完成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33条意见等措施,统筹安排补助资金25.5亿元,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疫情防控与稳定经济运行政策。2月26日,成都358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复产;3月底服务业实现复市。

始终把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有效供给作为重中之重。在企业复工复产面临困难时,迅速组织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行动,8个产业专班、1万多名服务专员持续蹲点服务,一对一为企业解决原材料不足、供应链受阻、用工紧张等实际困难,让企业迅速恢复信心。上半年,累计解决问题逾1.5万个,减免企业税费、社会保险费495.7亿元,引导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619亿元。

记者:疫情破坏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成都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

范锐平:疫情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极大冲击,政府和企业都认识到保持产业生态圈的稳定性和企业配套链的安全性是当务之急。成都将112个产业园区进行整合,聚焦主导产业制定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两图一表”,构建起66个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产业功能区,14个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圈。

疫情发生后,我们进一步聚焦产业生态圈建设,推动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强链补链。电子信息是成都的支柱产业,去年产值逾8000亿元。得益于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配套同城化,京东方、英特尔等企业在疫情中保持稳定运行,订单逆势增长。上半年,产业功能区集聚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进项目,与“两图一表”契合度超过90%;新增市场主体18万户,占全市比例达63.8%。

今年,我们在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了54个科创空间。前几天,我们再次专题研究,聚焦规划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以产业功能区构筑细分领域生态优势,以科创空间构筑主导产业动力源泉,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我们将以科创空间为载体,推动优势资源向产业功能区集中集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和高品质生活配套,力争85%的产业配套和85%的生活需求在产业功能区内解决。

开放创新是新时代成都发展的最大变量和最强动能。向东看,成都是内陆腹地;向西向南看,成都是开放前沿。成都国际班列向东连接上海、宁波、厦门、青岛等17个国内城市,向西向南覆盖荷兰蒂尔堡等欧亚55个节点城市;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第四个“5000万级”机场。

作为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际大循环门户枢纽,我们充分发挥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的优势,一手加密国际班列,一手推动国际(地区)航线“客改货”,有力保障了供应链稳定,促进了国内外市场循环。上半年,成都国际班列开行1810列、增长40.9%,目前已累计开行突破10000列,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一。成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增长45.4%,对日本、韩国分别增长33.1%、49.6%。

记者:畅通国内循环关键是扩大消费需求,成都在这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范锐平:促进消费回补、释放消费潜力是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的关键举措。我们创新打造特色街区雅集、公园生态游憩等八大消费场景,做强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周末经济,拓展“买全球卖全球”国际消费网络。1月至7月,限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19.2%,新增首店136家,仅次于上海、北京。

成都是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开放包容的生活城市。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大力发展户外经济,依托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公园绿道体系,开展“公园城市体验消费季”“游绿道公园、品时令佳果”等活动,既解决了客商“卖难”问题,又满足了市场需求。特别是针对餐饮商户等,我们还出台允许临时占道经营等措施,创造10万多个就业岗位,迅速重现了城市的市井烟火气。

我们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品创新、消费升级。今年3月,举办新经济“场景营城、产品赋能”发布会,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产品、1000个新场景,为市民创造新体验、为企业提供新机会。8月20日,成都东部新区发布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三岔湖”“天府国际机场”等生态开放新场景,已经吸引30多家企业,达成意向投资150余亿元。

记者:近几个月,成都一大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在稳投资方面,成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范锐平:稳投资就是稳增长、稳预期。我们聚焦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扩大产业投资,聚焦强功能、补短板扩大“两新一重”投资,持续开展项目招引攻坚行动。

以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为重点,加快实施“新基建”促建行动,谋划推出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重大项目245个、总投资约1.13万亿元。上半年发布大运会商业机会等1100多份投资“机会清单”,引进产业化重大项目168个、总投资2326亿元。

持续开展“成都造·全球行”“万企出国门”等经贸拓展活动,搭建国际会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功能性平台,探索线上数字展会,稳步推进外资招引。上半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05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250.6亿元。

以企业和市民感受为“第一标尺”,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制定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政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1553项依申请办理审批服务全部实现“网上可申请”,全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企业开办“一日办结”,以良好营商环境坚定投资信心。

 

记者:成都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范锐平: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高水平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提升国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增强全社会信心和预期,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贡献力量。

一是围绕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国内需求,拓展国际市场,构建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加快建设全球供应链体系,推进自贸区协同开放、综保区提质增效、开放口岸拓能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外向型经济活力,提升国际资源要素集聚运筹能力。

二是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建设,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提升门户枢纽地位能级,努力形成以开放、科技、改革、文化为内核的城市动力机制,全面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整体协同性,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三是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努力在生态价值转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现代治理能力提升、空间治理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打造生态环境清新灵动、城市空间安全韧性、产业生态开放创新、生活场景全龄友好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 (原载《经济日报》9月6日03版)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市委召开第154次常委会会议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