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当我们身边的文化渐渐走入遗产的行列,我们不得不将目光再次投向这些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因为我们不能再失去。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日”,体现了国家对保护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
都江堰市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川西平原交融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易见的,那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经过十多年的普查保护,已有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节庆民俗、体育与竞技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成都市级3项,都江堰市级18项。
值此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本报特别推出非遗系列报道,通过展示多彩非遗,挖掘更多传统文化内涵,让这些文化瑰宝熠熠生辉。
成都精庐雕塑艺术研究所位于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门楣普通,内里却大有乾坤:庭院深深、林木幽幽、流水潺潺、鸟鸣啾啾,用一个字形容——幽。而走进陈列室,各种精美铜器错落摆放,琴棋书画穿插其间,让人不由叹一声——雅。而与精庐主人,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金铜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建攀谈,看他创作,莫不是秉承一个字——精,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精妙精进。
技艺 一錾一刻传递手工之美
早在去年,记者就曾在朋友圈一睹精庐雕塑艺术研究所的各种精美铜器,当时便为之倾心。后来无意中得知,精庐的传统金铜手工艺是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就更想实地去探访一番,亲眼看看精美铜器诞生的过程。
日前,记者迈入精庐的大门,立时就进入了一方幽静的天地,园中树木掩映,假山飞瀑,一步一景。各类精致盆景置于园中,意蕴幽深,仿佛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喧嚣,只留“叮叮叮、叮叮叮”的錾刻声成为了精庐最美妙的音符。
刘建的工作室不大,各类工具摆放有序。金铜制作是一个复合型工种,要成为一个全方位的操作者,非十年、八年静下心来下苦练不可。工作之前,刘建先用牛胶将金属板材固定,配制焊药、摹绘图案。随后,他一手持錾子、一手握锤,在一件半成品香炉盖上不停敲打,根据其纹路錾刻出花纹。经过反复敲打,香炉盖上的“蔑巴纹”逐渐清晰,随着刘建的介绍,金铜制作技艺演变历史从尘埃中向我们走来。
传统金铜手工艺起源自商周时期,其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历史上的金铜工艺发展高峰期出现在战国时期,古人运用智慧,采用金铜工艺创造出一大批宗教器物、日常生活用品、兵器、艺术品等,不仅满足其生活、生产、精神的需求,同时也丰富了蜀地的历史文化,是古蜀青铜文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刘建介绍,传统金铜手工艺主要是在铜工艺品上运用錾刻、错金银、镶嵌等技法,使得在工艺品更加精美的同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传承价值。
一个铸造好的半成品香炉,表面呈陶紫色,在锉刀、砂纸的打磨下,逐渐泛出亮光。再根据部位的不同,选用不一样的工具进行雕刻或镶嵌。这些工具有勾錾、直口錾、双线錾、发丝錾等,这些錾子都是根据器物的形状要求自制的。首先用铁质材料打制出基本模型,再经焠火处理,并在油石上反复打磨、调试,使之合用。
完成一件精美的錾刻作品需要十多道程序,操作者除了具备良好的技术外,还需要耐心、静心和恒心,一锤一锤静心敲打,每件作品都具有生命力,是心灵之作。正因如此,手工艺品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做同样款式和花色图案的作品,都会因为艺人錾刻时的不同心情、不同感悟、不同角度而各具特色,传递出手工之美。
情怀 成功仿制文物兔首鼠首
从2005年建立精庐研究所以来,刘建干过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成功复制我国珍贵文物兔首、鼠首。这不仅是他技艺的体现,更是情怀的彰显。在刘建的陈列展厅,我们见到了这两件复制品。青铜的外表,优美的造型,每件作品纹理细腻,小到每一根胡须都清晰可见,其工艺让人赞叹!
是怎样的机缘让刘建想要复制两件国宝呢?
那是2008年11月,刚经历过“5·12”大地震创伤的刘建听说,佳士得拍卖行欲以千万欧元天价起拍当年英法联军从北京圆明园掠走的十二生肖青铜兽首像中的鼠首和兔首,他愤然称这是赤裸裸的二次掠夺。作为民革委员,强烈的爱国热情让刘建愤慨,“我要将它复制出来。”经过5个月的潜心打磨,刘建成功将兔首、鼠首复制出来。
刘建复制的兔首、鼠首揭开神秘面纱的那一刻,引起不小的轰动。国内多家知名媒体前来采访。曾经见过圆明园虎首等兽首的几位人士与大家分享:“从材料质地颜色上来说几乎与当时见过的其他兽首一致,形状、神态更是十分相似,就连兔首、鼠首上细致的毛发都与曾见到过的兽首毛发观感、触感、疏密相似!”
回忆复制过程,刘建表示其实工艺并不复杂,按照传统工艺做,把时间用够,把功夫下足,再加上精心制作就可以了。刘建说从一开始决定复制,他就定下了不疾不徐,完全手工,完全按照传统方式的制作流程:收集资料,并花两个多月进行了第一次试做,进一步研究兽首资料图片,然后进行最终的复制制作。在经过做泥稿、制模、铸造、打磨、錾刻等几个大工序和20多道小工序后,耗时5个多月,制作终于完成。
成功复制出兔首、鼠首的刘建以及其研究所团队在业内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亮。2013年,他的金铜制作技艺被列为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他的作坊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传承 手工技艺沉淀光彩岁月
任何一项手工技艺想要走得更远,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刘建说,他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匠人,匠人就应该把技艺练好,把活做得漂亮。
刘建是成都人,现年55岁,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92年开始师从成都民间手工艺人谢君尧学习传统金铜手工艺。通过多年努力,掌握了传统金铜手工艺的全部流程,并于2005年创立了成都精庐雕塑艺术研究所及传承传统金铜手工艺的传习所。在十多年间里,出自于他手中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关公像、金福禄熏炉、龙形镇纸、都江堰笔筒、仿长信宫灯、仿圆明园兔首鼠首、熊猫雕塑摆件等。
刘建把他的传习所定位为“小作坊”,是因为錾刻工艺的传承,多是在小手工作坊中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手把手的形式出现。此种工艺没有系统的教材和专著,都要靠学艺者自己去琢磨、钻研,刻苦练习,积累经验。
这些年,刘建陆续收过几十位徒弟,他对弟子们要求严格。所谓“严师出高徒”,他的大徒弟王文兵如今已是金铜制作技艺传承人。采访当天,来自安徽在四川师范大学读书的侯佩紧随刘建左右,小姑娘在此学习两年多了。侯佩大学学的是环境设计专业,无意中来传习所参观,她发现自己原来很喜欢传统金铜工艺,所以留下来坚持学习。师徒二人将工作台搬到庭院中,在桂花树下,侯佩学得认真,刘建教得仔细,“线条要流畅,运刀,握刀要讲究变化,赋予其生命感。”刘建夸奖侯佩,“这位小姑娘有灵性,是学习的好苗子。”在未来金铜制作的道路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女匠人的身影。
刘建非常喜欢传统文化,闲时写字、绘画,他的水墨写意画用色简单、寥寥几笔大量留白给人以遐思空间;而他的书法则在圆融和个性之间找平衡,沉淀、再沉淀,保持艺术的灵魂,是他长久以来的坚持。
曾看过一句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对于未来金铜技艺的发展,刘建很有信心。因为当匠人之手在创造铜錾刻作品的时候,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热情、思想和技艺,所以手工铜錾刻作品是温暖的,有生命的,独一无二的。因此会有更多人怀念手工,寻找传统。(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