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之中总会有绚烂的火光,划破黑暗,照亮前路。
杨立宏作为市疾病控制中心应急办副主任、应急流调小组组长,全力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和战友们从清晨到日暮,从日落到日出,携手同行、相互鼓励、默默付出,逆行奋战在战“疫”一线,守护你我,为我市疫情防控保持“绿色”贡献了疾控人力量。
3月13日,杨立宏接到四川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指挥部通知,前往北京参加涉川境外入京人员防控工作。从都江堰本土转战首都北京,杨立宏深感工作重任,但他话语平实,“应急人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就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的‘侦察兵’,应当仁不让冲锋一线!”
流调 筑牢防疫专业防线
时间要回溯到两个月前。
1月22日晚11时左右,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是单位领导打来的,电话接通只听到一句话:“有疫情,马上到市中医医院!”突如其来的电话让杨立宏愣了两秒钟,可多年的职业习惯让他瞬间警醒,一定有重要的事情发生。一边穿外套,一边开门对妻子说:“单位有事,我去了!”这一去,就是一夜;这一去,再没有春节假期;这一去,就是奔赴战场!
寒夜里他穿上了防护服,接手了我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站在了疑似患者的面前。自此,疫情防控过程中的一个热词“流调”也逐渐被大众所了解。“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流调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要面对病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最近14天都去过哪儿,坐过什么交通工具,接触过什么人,包括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工友等,要进行详细的记录询问。如果有疑似患者,其发病就诊经过、临床检查结果、活动轨迹等均需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追踪到所有的密切接触者,并采取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这项工作就是尽最大的可能把潜在传染源进行隔离,为防止疫情扩散筑起了一道专业的牢不可破的防线。”杨立宏说。
1月23日凌晨,杨立宏回到办公室开始分析调查情况,安排寻找密切接触者。他的战场就此拉开。
职责 主动承担为中坚力量
作为一名80后,杨立宏毕业于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10年进入我市疾控中心工作。10年来,这位年轻人爱学习、勤钻研,深度参与过预防接种管理、病媒生物监测、职业卫生监测、健康教育等工作,关键时刻他主动担当并成为战“疫”中坚力量。
2014年,雅安芦山地震,他作为都江堰市疾控援助队的一员星夜兼程奔进了震中;2017年,他的女儿刚学会走路正呀呀学语之时,他毅然报名支援康定。他帮助康定市打造了甘孜州第一家数字化接种门诊,初步完成了预防接种信息化布局与建设,完善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机制体系。2017年年底结束援建之时,康定市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对口援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7年,杨立宏代表我市参加成都市卫计委、成都市总工会联合举办的卫生应急技能竞赛,各区(市)县尽遣精英能手参赛,高手如云,可杨立宏不负众望夺得了二等奖。
而这一次,在新冠疫肺炎情阻击战中,杨立宏再一次挺身而出。
从参与调查处置全市第一例疑似病例开始,他亲自参与并指导流行病学调查20余次,摸排、追踪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30余次。有时候面对可疑患者,心里害怕焦虑在所难免,他总能调整好心态积极投入工作当中。有时候调查也陷入进退两难、毫无头绪的时候,这时他总有很多创新性的想法,动员更多的部门更多的人力加入进来完善报告。其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单位很多后辈的认同。面对后辈们的请教,杨立宏总是耐心指点,绝不藏私。
重担 战场前移任劳任怨
3月13日,四川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指挥部选调两位同志赴京工作,杨立宏有幸被选中。
到达北京后,杨立宏的主要工作是做好北京口岸入境涉川人员分流转送工作,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每天三班轮岗,每班8个小时,工作时间长,风险高。因为要近距离接触来自境外疫情高发国家或地区返(来)川人员,所以必须穿着防护服、戴口罩、面屏、手套等防护用品。为了节省防疫物资,杨立宏和同事们工作期间尽量不吃饭、喝水、上厕所,以此避免防护用品浪费和感染风险。最近气温回升,天气炎热,杨立宏和同事们身着防护服仿佛背着一个大蒸笼,汗水不断,里面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工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杨立宏在北京期间,为从高风险国家入境北京中转四川的旅客进行体温筛查、个人信息登记和接送转运等工作。当日能返(回)川的由他们陪同送至机场交接到对应航空公司地服人员;隔日离京的,先送至定点酒店住一晚,第二天再接送至机场进行交接。转运过程中,他们全程陪同,引导带路、告知防疫政策、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其防范意识和技能。
离家千里,工作之余给妻子打一个视频电话,看一看孩子就已经很幸福,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又投入工作。杨立宏,辛苦了!盼疫情结束,早归来。
(本报记者 缪英 文/资料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