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卫生战线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也穿着白大褂,却不是日常里你所接触到的医生和护士;他们穿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在实验室一坐就是几小时……他们就是永远都站在疫情第一线的“疾控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的一群人,就是一群“隐身”的战士,他们秉承“科学、严谨、快速、无畏”八字精神,从制定方案、分配物资、细化培训、重点排查、现场处置、病毒检测、结案管理、健康宣教等方面全面出击,环环相扣、层层落实,为我市疫情防控持续“绿色”贡献着疾控人的力量。
关口前移 提前做好监测与上报工作
进入3月,都江堰市花红柳绿、春色怡人,各行各业有序复工,这座城市又迎来了温暖春天。“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时间节点的重要性,而市疾控中心关注疫情防控的时间要追溯至2019年12月31日。
当天上午,凤凰资讯网的一则消息《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官方回应:已做好隔离》引起了市疾控中心疾控人的注意。在经历了“非典”等重大疫情后,结合这则消息,当天,疾控中心在微信工作群里向全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两个要求:密切关注疫情,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与上报工作;要求立即清查、上报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2020年1月6日,我市疾控中心接到来自成都市疾控中心发出的关于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的相关信息。市疾控中心再次向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提出要求,同时,特别强调指出:要询问病人发热前14日内是否去过武汉。
紧接着1月9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出重磅新闻《初步判定!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市疾控中心立即将这一信息上报市卫生健康局,当天下午在市疾控中心会议室,一场由市卫健局牵头、市疾控中心组织的“关于加强都江堰市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与报告工作的培训会”召开了。培训会上,市卫健局明确提出:“都江堰市全体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进入应急状态。”
这个会议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做好了疫情防控准备,随后,各项工作展开:制定方案、开展技术培训、清查应急物资、发热门诊督查……1月22日晚,疾控中心纪检委员兼免疾科科长蔡浪英接到1例不明原因肺炎的疫情电话后赶赴现场,工作至次日凌晨;1月24日,除夕,市疾控中心领导班子研究了疫情形势后,立即召集全体职工返岗到位,作好全员应急准备。
至此,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战疫全面打响。
“病毒猎手” 科学检测将病毒隔离在外
1月22日23时17分,市疾控中心应急值班小组接到我市某医院报告,称发现一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23时37分左右,当夜值班负责人到位、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到位、采样及检验人员到位、消毒人员到位;1月23日1时30分,样本送到成都市疾控中心检验室;1月23日12时,经过近10小时的等待,实验室检测数据出来,经流行病学专家与临床医学专家再次会诊,样本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排除,不是新冠病毒肺炎。一锤定音,这个结果让工作了一个通宵的队员们暗地里松了一口大气。
2月4日下午,在成都市疾控中心的指导下,我市首批样本检测工作开展,标志着我市首个县级标准化新冠病毒PCR核酸检测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据悉,市疾控中心在上级部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克服全国疫情防控期间物资运输、技术人员流动限制、实验室检测人员短缺等各种困难,积极推进新冠病毒PCR核酸实验室项目建设。为了组建新冠病毒PCR核酸检测实验室,检验科积极组织人员到成都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跟班学习核酸检测技术,成了工作最危险的“病毒猎手”,为后续我市核酸检测实验室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实验过程中,技术人员个人防护得当,检验操作规范,样本经过检测,对照结果均符合标准。首次检测工作的成功完成标志着我市已基本具备新冠病毒的检测能力。
截至3月2日,市疾控中心共检测样品53个;报告疑似病例26例,排除26例;对68例密切接触者和41例重点疫区返回人员进行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全市无1例确诊病例。
宣传科普 把防护知识教给大家
《都江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告全体市民书》《如何正确佩戴口罩?》《防护洗手篇》《新型冠状病毒预防控制指引》……这些既实用又能消除市民恐慌的科普宣传都出自市疾控中心宣传组之手。
近日,当记者来到市疾控中心宣传组时,他们正忙碌着。工作人员正在制作海报,权威专家正在录制如何进行办公室和居家消毒的视频。“要用最快速、最科学、最权威的发声,跑赢谣言,消除恐慌。同时又要做好科普,把正确的防护知识教给大家。”宣传组负责人说,目前疾控中心已经制作了不同种类的科普宣传材料,有视频、广播、动画、海报、折页、小册子等多种形式,让大家做到科学认识、科学防护。
加大宣传力度,不仅通过市疾控中心官微、官网和微博,每天推送科普防治知识,还和每日都江堰微信公众号、《都江堰报》、都江堰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合作,同时通过网络分享给市民,共同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及时向公众发布中心在疫情防控中采取的措施办法,引导全市人民减少群体性集会,做到精准传播,让广大群众主动防疫。
战疫群像 疾控人是隐身的“战士”
平时疾控人默默无闻,但疫情来临,疫情就是命令,他们摇身一变成了战士。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市疾控中心成立了疫情应急处置组、疫情信息收集与报告组、疫情分析专家组、消毒工作组、健康教育组、后勤物资组等,涌现出了一个个先进典型。在此,仅罗列几位作为代表。
代思雅,共产党员,疫情防控队流行病学调查组一员。1月28日这天是她儿子的5岁生日。那天她不当夜班,却还是很晚才回家,儿子的生日蜡烛等到晚上快10点才终于幸福地点亮。她说儿子已经习惯了她加班,却不懂为什么过年了天天还要加班。她是一位80后母亲,更是一名80后疾控卫士。
肖德学,疫情防控队消毒组一员,一个来自高原的豪爽汉子。工作期间,由于疲劳导致血压升高,他从消毒车上跳下来的瞬间因眩晕倒在地上,摔伤了腿。然而,在短暂的休息后,他又一拐一拐地继续投入工作。
兰林,共产党员,疫情防控队消毒组一员。生活中他是开朗、乐观的 “老顽童” ,工作上他是热情、主动的“老防疫”。在无数次的消毒一线,都有他的身影。出去消毒了,他背上喷雾机是跑得真带劲儿;回到单位了他又是热心帮忙的老大哥!为了保护冲在一线的年轻人,他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告诫:“要做好个人防护!来,消毒,手、脚、手机拿来,通通要消毒!”同事们都喜欢听他的唠叨,这份唠叨代表的是一份爱和责任。
刘祥欢与张毅,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一家3口齐上阵。妻子刘祥欢是传染病防治科副科长,一直担当着国家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工作,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24小时盯着电脑,这对于一个已怀孕19周的孕妈妈来说,是不小的工作量。丈夫张毅,是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副科长,我市新冠肺炎疫情一线防控小组组长,当他全副武装走进隔离区,手里拿着妻子从后方提供来的“情报”,就像握着妻子的手,温暖又有力量。
物资组的包琳,她每天的心情轨迹是这样的:物资来了—— 高兴一分钟;物资发了——轻松一秒钟;库房空了——担心持续到下一批物资到来之时。然后,再重复这样的轨迹。货物来了,她和男士一样,肩扛手提搬运货物,只为将物资第一时间分发到位,用于疫情防控一线。
以上几位是全市疾控人的缩影,但是正因为有他们的护卫,才换来了我们的安稳和安心。
向疾控人致敬!(本报记者 缪英 通讯员 张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