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0-01/07/006895.html

等待处理…

在古书中探索一座城

——读林赶秋《古书中的成都》

作者 □ 杜均
点击量:65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穿行在成都,我常常被驷马桥、青羊宫、浣花溪、望江楼、大慈寺等等这些雅致的地名带入一种时空交错的氛围里。千百年来,多少楼台院落化作尘埃废墟,而流传下来的地名成为散发着历史余温的文化遗存,这也是我开启时光之旅的秘密闸门。地名带给我一种历史图景的想象,然而仅有此也只能发一通思古之幽情,还不足以细腻体察到旧时的风采。在这方面,致力研古述古的青年学者林赶秋,就勤奋和精细得多了。他擅长以文献资料、民俗实物、考古发现、田野调查等方式,打通历史关节和学科界限,用精当而通俗的文本,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像极了一份份从古代发来的通讯。

手头上这本《古书中的成都》,就是林赶秋最新的成果。本书收录的不少文章,曾在《成都晚报》上首发。2017年3月《成都晚报》副刊部重组以后,特别重视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和对本土作家的推介。当时我们副刊部几位同事都对在都江堰从事文化研究的林赶秋印象颇佳。他勤奋且严谨,左手著文,右手研史,左右开弓,双手互搏,又有较为充裕的时间配合我们的部分策划选题,是编辑眼中非常理想的一位作者。两年间,他在晚报相继刊发过随笔、小品、诗歌以及唐宋时期系列研究专题文章,成为我们重要的专栏作家。可惜2019年3月晚报停刊,至此也就戛然而止。这些报上的文章,经他整理充实以后,汇集成这本《古书中的成都》。书中许多篇章我曾是第一读者,经过我手编发,因此于我而言,倍觉亲切。

市面上研究和书写成都的书籍品种繁多,本书的题目即表明作者独辟蹊径的研究之法。古书是源头,是由头,是话头,它表明作者的说辞,皆有所本。通过研读古文原典里的记载,铺排演绎,比附阐发,对先秦至清代的成都在场文人、城史及天府文化作了深入浅出的重构,挖掘出大量丰富的生活细节、民俗事象等谈资。作者从古蜀传说出发,以汉晋辞赋、唐宋华章、明清笔记,梳理出一条幽深渺远的历史脉络,让古今勾连,进而再观照现实。

因其历史的绵长、广博和瑰丽,历代书写成都的专书或专文颇多,涉及笔记、小说、方志、辞赋、随笔、诗歌各类体制。作者浸染既广,触类旁通,寻着有趣的话题,以轻松的笔调游走古今。比如,“成都”作为城市名称何时出现?《山海经》与成都有没有关系?《老子》如何在成都文化中体现?司马相如最后埋葬在哪里?杜甫、陆游、范成大等历史文化名人与成都有何如烟往事?这些我们平时可能会在脑海里一闪而过的问题,被作者拿来仔细解答。又如,我们很难想象古人如何休闲游乐,作者介绍了汉代至唐宋时期的“四时八节”,让我们见识到成都休闲游乐的丰富和兴盛,进而感受到成都休闲的传统。通过两千年的一摞古书,让我们看到历史演进的轨迹。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林赶秋兼具作家的文笔、学者的功底,因此这本书在文学兴味与学术价值上都有可称道者。他的文风洗练,叙事简洁,没有过多的枝蔓,他的史料精当,来源可靠,有一分证据讲一分话,不搞戏说和生造。他让尘封在时光中的文字,重新放出光来,让那些走远了的流年碎影,留下鲜活的记忆。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邮筒年代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