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11/29/006616.html

等待处理…

用画笔歌颂都江堰

——走近著名画家朵尔基

点击量:206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画家简介:朵尔基,现为国际藏传佛教绘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山水画研究院画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兰天书画院副院长。

从平原到高原,从水墨到重彩,从写生到创新,著名画家朵尔基作品特点鲜明,从对自然物像的描写,过渡到对内心深处那一方空灵、纯净、旷远、伟岸山水的抒写。

成长于都江堰的朵尔基,血液里有着奔腾的藏族情结,离开、回归,再离开、再回归,到如今“隐居”都江堰,他始终在践行一位画家的初心: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应该对社会起积极导向作用。推介都江堰,用自己的画笔歌颂都江堰,让都江堰绘画拥有更高“话语权”是他的心愿。

视觉冲击 画作浓缩精神之美

听闻朵尔基老师的大名已久,有幸先“认识”他的画作。

10月初在奎光塔公园的一次画展上,一幅题为《拜月》的笔墨山水画令人惊艳。初看,在墨黑的天幕中,一弯新月镶嵌其间,月光照耀大地如同白昼,风起云涌的天幕之下,一人一狗虔诚拜月,画面神秘空灵。再细看,那墨黑的天幕又像是沉寂的山峦,而那一弯新月,只是一湾浅浅的小溪,风起云涌处恰似河流倾泻而下。整个画面的黑白两色和大片留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思索,内涵沉静,意蕴无尽。

见到朵尔基老师本人,是在“守望自然——第二届敬庭尧师生画展”上。作为该展览的艺术顾问,他亦有作品参展,展出作品多为重彩,《宝瓶傲然图》《古堰金秋》等作品,青山绿水色彩明丽,既辉煌精致,又斑斓空濛,既有物的本相之美,又有超越物象之美的意境悠远。

从水墨到重彩,是朵尔基不断地尝试和创新突破。“虽然国内大多画家对重彩还很陌生,但重彩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盛唐。”据悉,重彩在中国绘画的早期阶段占有重要位置。“丹青”是古人对绘画的代称,“丹”即朱砂,“青”即石青、石绿,两者均是重彩的常用颜料。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重彩在我国绘画史上的分量。

当代重彩画如何走向复兴?“思想的高度决定艺术的高度。”著名文艺评论家刘曦林如此评价,“朵尔基致力于现代和古典的沟通,中西方法的交融。他以时代的审美观念,理解东方的美学思想,高度发挥创作中的主视性,他的作品并不是对景写生式的,而是抒写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因心造境’。他打破真实空间重组画面空间,化物理空间为艺术空间,重建了空间的新秩序;重组了空间的景象之美,并传达出了山水的魂与神。”

慎思明辨 艺术传递反思力量

“作为一名有较大影响力的画家,您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功?”“我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成功过,我时常怀疑自己,自我否定。”朵尔基说,到今天为止,他一直在寻找开启血液密码的那把钥匙。

正是这样的不断反思、明辨、回望,让朵尔基清楚前路方向,对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着清晰的规划。

1958年出生于阿坝州的朵尔基,母亲是藏族,父亲是汉族。幼年时,因父亲工作调动,他和母亲到了都江堰,小学在北街小学就读。“那时的北街小学有很大的坝子,坝子连接着红塔山,而山下有大片的楠木树林。”朵尔基的记忆被拉回了小时候,一次无意中听到音乐老师的儿子拉小提琴,其专注的神态、悠扬的旋律,在他的内心播下了艺术的种子,“长大了我要成为这样的人!”

这之后,朵尔基一心想成为艺术家,学习音乐、练习芭蕾舞,所以直到如今,他依旧嗓音洪亮、身形挺拔,小时候练就的基本功受益一生。

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后,本来有机会内招谋得一份好职位,可朵尔基赶上当时灌县轻工局招聘工艺美术设计师,抓住机会的他,突击学习几月竟然一举考上了。后来,有幸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深造,由此开始了他的美术创作道路。

朵尔基对艺术的深刻认知源于1985年一场著名的学术讨论(又称“85思潮”)。当年,著名美术批评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小山提出的“中国画穷途末路”真可谓是震惊了整个画坛,引发了当时国画界的一场大争论。这场讨论在朵尔基心湖中投下了一块大石头,由此引发很多思考:我这样画行吗?将来的道路该怎么走?此后,他不断地在行走途中修正自己,并发出更多的灵魂拷问。

1999年,朵尔基在成都开办个展,香港一家拍卖行为其做了专场拍卖,业界的首肯、市场的认可,又将朵尔基用力朝前推了一大步。对自己的不断解剖,对未来的不断顿悟,让朵尔基创作出《冥》《畅冥》《神灵之山》《九寨天堂》《觉悟》《静谧》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特别是《冥》和《畅冥》两幅作品,皆表达了画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反思,所传递出的理念是,“我们不能向自然索求太多,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不是改变,而是依附和顺应。”

高原探索 灵魂高地自然融合

留着络腮胡子的朵尔基说一口四川话,但是他血液里的藏族天性让他具有洒脱和不羁的个性,那些奔放的、勇敢的、自由的因子让他永远不甘于现状和平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深入西藏高原,将多年的中原文化积淀与高原文化进行碰撞,创作出了独树一帜的鲜明作品,不拘于形,重在追求意境。

每年的四五月,高原春天悄然而至的时候,就是朵尔基进藏的时候。一呆就几个月的他,多年来如候鸟般迁徙。

在位于我市翔凤路的金沙鸟巢朵尔基美术馆陈列着他的不少佳作,意态悠远的高原天空,刀劈斧凿的山脉肌理,凝固的人像,守望的群体,巍峨的雪山,宗教的庄严与神秘,在沧桑迷茫中,高原的历史感、厚重感、苍茫感跃然纸上。高原的大美、雪域的沧桑、宗教的庄严,在他画笔下呼之欲出。题材是高原的,内容是相融的,精神放逐于高原之上。看他的作品,可以真实感受到高原的风、高原的神秘、高原的呼唤。

“画家应该有独立精神、人格和思想,艺术创作与科学发明创造一样,需要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感悟客观自然,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找到自己表现这种美的方式方法。”朵尔基多年的学养、人生境界、社会阅历、性格气质让他形成了独特的画风,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长期的不断修炼、积累,反复锤炼技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方能成功。

扎根古堰 让都江堰绘画拥有更高“话语权”

这些年朵尔基一直保持“隐士”生活,坚守孤寂、默默耕耘。如他所说:“自己作为一名画家,也作为都江堰市的一位公众人物,对社会、对艺术圈子都应该起着积极的、正确的导向作用。”所以,他远离名利和虚浮,追求绘画的心灵自由。

机缘巧合,几年前,朵尔基与成都市金沙鸟巢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相识,两人聊得甚是投机,孟军对艺术有着较高的鉴赏力,感动于他的诚意,在他的支持下,朵尔基关掉了成都的工作室,将绘画大本营搬回了都江堰。如今,朵尔基美术馆占地800多平方米,这里时常举行讲座、学术论坛和小型展览等。“我想把这里打造为都江堰美术文化交流场所,给更多画家提供交流平台,期待有更多思想碰撞和文化传播。”

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少年时,受到张大千关门弟子胡梦痕、山水画家刘仁文(二位皆为都江堰画坛知名前辈,已作古。)创作的影响,多年来朵尔基靠着顿悟终将重彩给予更丰富的表现和张力。在他看来,创作要讲究天分和创新,不重复自己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所以,当创作激情迸发的时候,他则不眠不休,所作画作皆为大尺寸,色泽明亮,影射了创作者本身的格局和胸襟。

朵尔基说都江堰是他的根,从少不更事到现在小有所成,都江堰山山水水的灵气浸润到他的骨子里,所以他创作出《仙山鹤翔图》《天秋傲醉》《玉垒仙都》等一系列反映都江堰、青城山的佳作。“今后的创作方向将会是西藏高原和都江堰山水题材。画都江堰和高原并不矛盾,终在作品的现代性。现代性并不在于作品的形式、样式、材料、技法、形象、主题等,重要的是作品背后所流露出来的艺术家的文化心态及对环境的生存体验、生命体验。只有这样,中国山水画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人的内在精神自由,去重建人与自然的诗化关系,重建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

“对待艺术严肃踏实,犹如他做人,朴率自然,不急功近利去追求某些时尚,而是坚定不移默默在自己营造的天地间勤奋耕耘,有理由相信他会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因为从他的作品中已透见了这一端倪。”用朵尔基写给某位画家的评语作文章结束语。 (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