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至15日,都江堰市和新津县两地党校、社治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9成都村政论坛·走进中国天府农博园”活动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路径探索”为主题,由一次大论坛、两次微论坛构成,分别在柳街镇和新津县中国天府农博园开讲。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委党校、都江堰市委、新津县委有关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两地相关部门、乡镇(街道)相关负责人及社区干部,两地联合组班的“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学员及部分2018年7月中组部脱贫攻坚班的“回家学员”,共计150余人参加活动。
此次论坛,成都村政学院不仅专题发布了集体经济组织数据库、案例库,还首次采用了微论坛概念,让论坛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把课堂搬到林盘里、鱼塘边,让专家与学员在林盘、田间相见,以互动教学的形式,在不一样的课堂中将彼此的想法充分表达,让学员在基层工作中产生的真实疑惑在专家的疏导下得到释放,同时也让与会嘉宾在都江堰川西音乐林盘和新津张河果园子共享农庄沉浸式的感受,体验两地的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最新成果。
林盘里开课 聚焦农村土地改革动向
11月14日,论坛在柳街镇音乐小院启动,我市市委副书记张明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词。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成都村政学院院长彭崇实表示,今年村政论坛已是第七届,七年来论坛邀请各级领导干部、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基层一线的同志,先后聚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向“一带一路”的中国美丽乡村等主题,开展全面交流、深入研讨、碰撞思想,寻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良策,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作为本届村政论坛都江堰分论坛的重头戏,成都村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邓蓉发表了《关注农村土地改革动向,推进乡村振兴》的主题演讲。邓蓉梳理了我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改革历程,结合近年来全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情况,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央“三块地”的前沿动向,为学员把握可利用的政策“风口”提供了借鉴,让学员们投身乡村振兴实践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引。
来自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合社理事长余海燕已经是第三次聆听邓蓉演讲,这次还带着来自福建青年农场的同学组团前来取经学艺。余海燕说:“每次来都江堰学习都有新的收获,不光学习了最新的农业政策,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创业朋友,让我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更加从容和自信。”作为优秀学员,余海燕还以《植根农村 坚守初心——从一名乡村女孩到全国致富带头人的蜕变》为题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获得专家和学员的一致认可。
论坛期间,成都村政学院与四川绿领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成都社区后备人才培训学院)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成都村政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董红桥向与会人员展示了“我们在一公里”五年跟踪问效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五年跟踪洞察基层,教学科研助力脱贫攻坚——农村党员骨干脱贫攻坚培训班学员跟踪问效纪实》。
鱼塘边开讲 农博园里话振兴
11月15日,发源于我市的村政论坛首次走出大本营,移师新津县,把分论坛办进了中国天府农博园。新津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党校校长马诚,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国彬出席活动。
分论坛选择在中国天府农博园安西镇的鱼塘边进行,颇能体现论坛“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路径探索”这一主题。中国天府农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天府农博园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性项目”,也被成都市委确定为成都服务全川“七大共享平台”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博览平台。在实践中,中国天府农博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路径,集中优势资源,致力打造乡村振兴的中国典范,为来自都江堰市和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这里共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又一多元化的视角。
在新津分论坛上,针对在农村问题中大家最关心的集体经济组织问题,成都村政学院重磅推出《集体经济组织数据库、案例库暨课题发布》。此次发布是成都村政学院课题组基于对成都市20个区(市)县、65个乡镇(街道)、616个涉农社区调查问卷发放、各类座谈以及实地查验等方式跟踪调研,以数据为蓝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深化农村改革,承担试点工作中的内生动力和功能定位,也是学院在已举办的全国各类培训班中开展“万村百乡(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与基层治理情况等10个大类240个小类主题问卷调查,形成四大智库的有效延续。
论坛活动中,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石霞,成都市委党校社会建设教研部主任、教授陈藻,成都村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邓蓉分别就农村中的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主旨演讲。同时,成都村政学院与新津县安西镇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与会人员还实地了解了“科技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在安西镇安西村调研了雪亮工程等基层实践典型案例。
安西镇安西村党总支书记尹秀琴参加完论坛感受良多,她说:“以前出去参加过很多培训,这次村政论坛终于开到了家门口,像这样实用的讲座、温馨的氛围及对学员长达5年的志愿跟踪服务,我还是第一次感受。”
“母校”就是家 让学员常相聚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是成都村政学院数万名学员的生动写照。相聚总会分离,但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相聚。在此次论坛两地组班举办的“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中,有一群特殊的学员,他们来自上海、河北、福建、湖北、贵州、山东等不同地方,但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回家”相聚,因为他们是2018年中央组织部、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农村党员骨干脱贫攻坚培训班”学员。这一次的相聚,他们给村政学院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这次“回家”不仅是一场盛大的重逢,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下的一次初心回顾。回家的学员代表将培训一年来的工作成绩、疑惑、思考在论坛或者口述访谈中进行交流。福建学员余海燕来自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宁德市,她是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合社理事长,也是第一个在培训班微信群里主动报名回来的学员。这次不止她自己回来,她还带来了创业能手泉州南安中药材合作社的叶奕坚和黑峰家庭农场的陈坤坤,3个福建老乡组团一起参加论坛,让此次回家更加意味深长。
贵州省威宁县玉龙镇学员刘代应,在这一年时间里已经转变成为扶贫办工作人员,身份角色的转变,并未改变他对“家”的关注和想念,积极报名回来再次成为培训班学员。还有台江县姚祖恩、李雷、邰勇、岳敏等一部分学员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回来,都通过微信表达想念和对学院的深深祝福。
正是彼此之间有着如家人般的牵挂,村政学院启动的“我们在一公里”5年跟踪问效活动才能有效开展。该活动通过都江堰市优秀社区书记如龙波、蒋朝辉、李天平、欧显龙等作为党员志愿者跟踪联系培训班学员,以实现结对帮扶和互相促进为目的,既可以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散播于千里之外,也多了一种不同的思路解决工作中的困扰。
董红桥表示,“我们在一公里”活动启动近一年半以来,学员就像亲人一样,“我们”的相聚方式多元化,通过班级微信群保持日常联系,以电话咨询、问卷调查、组队回访等多种方式跟踪脱贫攻坚进程。“在一公里”没有尽头,“我们”永远前进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本报记者 洪伟 文/刘杰 李晴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