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突出问题、健全长效机制,坚决防控食品安全风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日,在我市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工作推进会上,有关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据了解,按照成都市相关文件要求,我市从今年10月中旬至11月底,在全市范围开展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此次行动,有关部门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坚持将联合行动与主题教育深化整改工作相结合,与食品监管执法司法督察整改工作相结合,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就此次行动开展的具体情况,本报记者采访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高度重视 职责分明
据了解,我市专门成立了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领导小组,并由市场监管局、公安局、教育局、农业农村局4部门联合发文,部署和推进各项工作。要求各单位要落实监管责任,严格落实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形成部门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求有关部门要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抓,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强化工作力量,落实任务到人。市场监管、公安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教育、农业农村部门要密切配合,着力解决好联合行动中的具体问题。
那么此次行动有哪些具体任务呢?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环节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打击范围有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未按规定进行备案登记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重点关注声称减肥、辅助降血糖、改善睡眠、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脂等功能的食品;收购加工经营病死畜禽,出售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肉类;生产经营“山寨食品”、商标侵权食品等假冒伪劣食品;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标注虚假信息。二是实施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严肃查处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和违规销售问题。查处范围包括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虚假宣传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标签、说明书与注册或备案的内容不一致;虚假违法保健食品广告;保健食品虚假宣传行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违规直销和非法传销;在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西药及其他非使用物质;假冒伪劣保健食品。三是解决学校及幼儿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和食品安全问题。治理范围包括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食品安全负责制落实不到位;学校涉及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处置不当;校园周边经营“三无食品”“五毛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等问题。四是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点解决蔬菜、禽蛋、猪肉、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药、兽药添加禁用成分问题。整治范围包括豇豆、韭菜、芹菜、菠菜、叶用莴苣、菜心、山药、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禁限用农药,不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规定造成上市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在农药中违法添加禁限用农药或其他农药成分;豇豆、韭菜、芹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经营过程中违法使用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蛋禽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未批准在产蛋期使用的药物;养殖环节兽用抗菌药使用不规范;在兽药中违法添加组方外其他隐性成分;销售兽药残留超标的禽蛋;鳜鱼、鲶鱼、乌鳢、加州鲈鱼、大黄鱼等水产品养殖中违法使用禁用药品及其他化合物,以及出塘时不遵守休药期规定造成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经营、销售兽药残留超标的水产品,经营时非法添加禁用药品及其他化合物;违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功能为预防、治疗水生动物疾病或有目的调节水生动物生理机能但未经审查批准的假兽药,以及“渔用非药品”添加禁用药品及其他化合物的问题;生猪定点屠宰企业不符合设立条件;生猪定点屠宰场点不开展肉品品质检验;生猪私屠滥宰、屠宰病死猪及注水注药等违法行为;销售病死猪肉、注水肉以及无检疫证章、无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章的猪肉。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不稳、能力薄弱、监管手段缺失;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落实难,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不畅等问题;对农产品药残问题不敢执法、执法不严、行刑衔接不畅等问题。
领导小组要求各单位要紧紧围绕这4项任务,统筹着力、分工协作,扎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确保收到“查找一批风险隐患、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查办一批违法案件、完善一批制度机制、宣传一批先进典型”的实实在在效果。
稳步推进 措施得力
据了解,此次联合整治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全面排查、第二个阶段集中整治、第三个阶段总结提高迎接督导检查。在风险隐患大排查阶段,各单位要全面梳理在监督检查、抽检监测、案件查办、投诉举报、媒体曝光中发现的问题线索,聚焦4项重点任务,深挖一批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并建立问题台账和清单,实行销号式管理。一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主体资格进行摸底排查,登记建档、动态管理;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广告,梳理保健食品虚假宣传、虚假广告、标签标识不规范等问题,开展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专项监督检查;三是督促学校及幼儿园开展自查,对供餐单位开展监督检查;四是对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清理检查和暗查暗访,对蔬菜、禽蛋、猪肉、水产品等重点品类开展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全面排查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基本情况。
在集中开展突出问题大整治阶段,针对排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加大整改和查处力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决查办农产品及食品生产经营违法案件,形成强大震慑,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销毁一批假冒伪劣产品,重点打击“山寨食品”、农村及校园周边“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保健食品、假劣农药兽药等,着力消除问题隐患。推行食品经营、农村群宴在线监管;二是取缔一批违法违规主体,严查无证无照生产经营,打击“黑外卖”;三是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落实“处罚到人”要求,坚决查处食品、农产品违法行为的组织者、经营者、获利者,形成有效震慑;四是曝光一批典型案例,集中发布一批关注度高、代表性强的农产品及网络食品制假造假食品安全案件,营造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零容忍”社会氛围。
在总结提高阶段,推动监管工作大规范。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针对梳理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通过政府、部门、企业共同努力,建机制、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提高全市食品安全依法监管和综合治理能力。一是切实发挥食安办牵头作用,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完善信息沟通渠道,落实食安委成员单位例会制度,实现力量统筹、信息互通、工作互助;二是积极探索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与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密切配合,完善食品犯罪案件移送标准,适时发布指导性案例,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增强行刑衔接可操作性;三是针对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硬骨头”,完善企业自我承诺、自我声明、自查报告等履行主体责任的制度机制,推进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等制度机制,固化专项整治成果,推动建立长效机制。
执法有力 成效显著
行动开展以来,市市场监管局严格落实开展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要求,围绕农村地区、学校周边、旅游景区、建筑工地、农家乐、乡村酒店、农村群宴、食品“三小”重点领域,切实做到边排查、边研判、边整治、边督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逐一整改落实到位,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进一步加大监管和执法办案力度,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生产检查、巡查和抽检,使严惩重处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对违法犯罪行为一经查实,做到立案一起、严查一起、曝光一起。共立案查处食品类违法案件31件,罚没金额7.32万元。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市开展了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整治,执法人员现场逐一检查了保健品经营户的证照、店堂广告、宣传视频、产品介绍等,核查保健食品经营单位是否取得保健食品经营许可,是否存在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以及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虚假宣传行为,共出动车辆5台次,人员10人次,检查保健品经营户20家,进一步规范了保健品行业的经营行为,回应了群众关注热点,不断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秋季开学以来,市市场监管局、教育局开展了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此次行动重点检查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和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食堂资质证明、加工制作情况,以及餐饮具清洗消毒、留样及餐厨废弃物管理是否符合规定;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是否健全并运转高效,饮用水、库存食材、环境卫生是否安全;进货查验、加工制作、清洗消毒、食品留样、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培训考核等制度是否落实;督促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自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本次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1754人次,检查学校食堂、供餐单位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725户次,抽检食品123件,罚没金额0.5万元,培训从业人员284名,学校食堂名厨亮灶率达到100%。
市农业农村局综合运用各类执法工作方式,提升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督查工作体系,明确了执法检查工作内容,一是检查蔬菜、水果、食用菌种植等基地,重点查看农药进货情况、施药记录、投入品进货渠道、施用时间、休药期等相关记录,未发现滥用农药情况;二是开展全方位畜产品风险隐患排查。重点查生猪定点企业屠宰证书和标志牌使用、官方兽医驻场检疫、检疫检验证章规范使用、生猪代宰行为管理、企业肉品品质检验、屠宰环节“瘦肉精”抽检、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等情况。重点排查从活猪进场把关、检疫检验出证直至猪肉出场期间监管措施落实情况。查处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违规屠宰生猪案件1起;三是突出打击私屠滥宰的违法行为。针对重点区域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和频次,严厉打击生猪屠宰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未经检疫和检疫不合格生猪产品出场销售的违法行为,市场监管局对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深入排查,积极参加联席会议和落实工作信息周报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实现联合防控。同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强化检打联动,有效震慑违法犯罪分子。2019年,查处生猪私屠滥宰窝点7处,立案查处未经定点从事生猪屠宰活动案件6件。()
本报记者 宋正刚 文/资料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