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22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行,都江堰分会场也开展了系列活动,非遗节俨然成了都江堰与国际对话的重要平台,更是一次国际文化与艺术交流的盛会。我市3名手工艺人受邀参加此次盛会。
李豹作为聚源竹雕代表人物之一,亦在受邀之列。今年44岁的他从事聚源竹雕已经20余年,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李豹用刻刀在竹制品上展现大千世界,用匠心讲述手艺人的坚持与传承。
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
方寸之竹做大文章
参加此次非遗展,李豹准备得很充分,一个竹林七贤的笔筒、一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传说、一套梅兰竹菊,还有几把竹雕工笔绘画团扇。“我准备的都是近年来的得意之作。此次非遗展聚源竹雕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李豹说道。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七位潇洒名士,他们不闻外事,只求吟诗作赋,归隐山林。后人怀念他们洒脱的精神状态和不屈的气节,故此称之为竹林七贤。用李豹的话说,和唱京剧一样,京剧名家一定会选唱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几乎所有竹雕艺人都将雕刻竹林七贤作为自己技艺的挑战。李豹雕刻的竹林七贤是他的镇店之宝,前后共花了三四年时间才雕刻完成。
只见十余厘米高的竹林七贤笔筒周身雕刻了人物、花鸟、植物、云纹等。李豹将深浅浮雕技法融入其中,无论是景深还是平面,均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繁复的工艺、丰富的层次,让整件作品看上去精致小巧、精美绝伦。而最细微的人物,高不足1厘米,可人物神态、动作栩栩如生。“精美小巧是聚源竹雕的最大特点。”李豹介绍说,最细腻的雕刻部位大小能达到1厘米左右。和其他派系竹雕相比,聚源竹雕的层次、布局、比例有自身的特点,十分讲究艺术性,工艺也相对比较繁琐。
作为聚源本地人,李豹对本土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李冰治水斗犀牛、伏龙观、望娘滩等传说均成为他笔下的题材,一个随身携带的茶叶桶,因为在其表面进行了千刀万凿的艺术加工,就变得很有韵味和艺术价值。细腻的质地、红润的包浆,一件件竹雕艺术品泛着幽幽的岁月光泽,无声地讲述手艺人曾为之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选材讲究雕工复杂
要制作一件完美的竹雕作品,取材、选料、构图、雕刻、打磨几十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疏忽。其中,选料就很有学问。“一般都选择老料,主要原因在于它不会被虫蛀;其次竹子性能比较稳定,不容易裂缝、变形。”李豹介绍,选择老料还因为它自带包浆,而竹子本身的包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细腻、润泽。正是这样苛刻的选材条件,导致现在类似这样的材料并不太好找。为此,在竹雕界有着“上一代人存料,下一代人使用”的说法。
越精美的作品,雕刻过程越繁琐。“以前的竹雕注重的是形,现在竹雕的发展要求雕刻者更多地注重细节。” 李豹说,“当然,造成现在手工竹雕比以前更精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竹雕雕刻工具的改进有关。以前雕刻一件作品就使用一两把刀,但现在可能需要‘千刀万剐’,刀具齐全做出来的作品要更精细一些。”记者看到,李豹的雕刻工具足有几十把,大致分平口刀、斜口刀、圆口刀3种。每把刀都是自制,且刀刀纵横爽利、简易高古。
“学习竹雕的过程很艰难,要求‘拳打脚踢’样样都会。所以一般学习两三年才会初见成效。”李豹介绍,学习竹雕,要会使用锯子、蔑刀,会自制工具,还要对绘画和文学有一定的掌握。
下刀雕刻前,构图格外重要。“有些时候构思的时间比雕刻的时间还多,如果创作同一题材的多件作品,每件作品还要使用不一样的布局。” 近两年,李豹拜师我市工笔画名家学习工笔画,每次雕刻之前,他先在表面构图勾勒,随后再雕琢大致轮廓,最后再逐一细致雕刻,力求神似。
传道授业传承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钻研竹雕,李豹已在我市职业中学任教3年,为学子们传授竹雕技艺。
传承自然要知道来处。李豹介绍,要追根溯源聚源竹雕历史,还要从费大清和高尚远(已去世)这对舅甥俩说起。如今已70多岁的费大清身有残疾,年轻时候外出打工时干不了体力活,所以他无师自通学会了竹编和竹雕。高尚远从舅舅那里学到竹编竹雕技艺后,又于上世纪90年代到上海的玉雕厂、牙雕厂学习提升,于1999年回到我市广招徒弟并成立了聚源竹雕协会。李豹表示,虽然很多人没有直接接受高尚远的亲自指点,但是大家都恭敬地尊称他“师父”。用李豹的话说:“师父带动了聚源竹雕的发扬光大,聚源竹雕的推广他当记头功。”聚源镇竹雕于2011年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尚远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6年,高尚远去世后,弟弟高尚昆便接下了传承聚源竹雕这一重担。
展望聚源竹雕的未来,李豹很乐观。“艺术价值高、做工精细,这些都是手工竹雕自身的优势。”李豹告诉记者,“目前,随着现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聚源竹雕不能和以往一样只针对高端收藏者,还必须开拓更广泛的市场,提高其竞争力。产业化是今后聚源竹雕发展的方向,在保留手工竹雕技艺的同时,简化制作流程,缩短制作周期,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李豹为聚源竹雕的明天勾画着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