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10/21/005398.html

等待处理…

成都东软学院:谱写高质量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新篇章

点击量:556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70年不懈奋斗,70年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也得到蓬勃发展,尤其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从办学质量与规模上得到显著提高,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逐步把中国高等教育推向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成都东软学院这所青城山下的民办院校,正是响应时代的号召,与民办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一脉相承,在短短的17年间就完成了从高职专科到本科,再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IT应用技术大学的蝶变,谱写了高质量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 黄代凤 文/图

开启民办教育逐梦之旅

说到成都东软学院,必须提到学院院长张应辉。出生于湖北的他于199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后留在东软集团工作。“当时,东软集团已经在大连、广东建立了东软学院,都江堰是第3所。学校位于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下,同时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来自成都厚重的电子信息产业积淀,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说起最初的选择,张应辉如是说。据他介绍,当时中国软件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然而人才的供应却严重不足,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有时候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大半年后都难以上手一个项目。于是东软集团就有了自己建学校,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想法。这个想法源自于他的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中国最大软件集团之一的东软集团创始人、东北大学副校长刘积仁。“按照刘老师的设想,我们要摸索出一条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既有行业专业知识,毕业后又能迅速上手。”就这样,带着改写人才培养模式的使命,张应辉于2002年走马上任成都东软学院院长。

“当年只身来到都江堰市时,我还不到30岁,那年我儿子刚出生。”忆起往昔,张应辉记忆犹新,他坦言刚到青城山下,未动工的学校一眼望去就是一片油菜花田和玉米地,“有人开玩笑说,油菜花就是我们的校花。”在张应辉看来,美丽的油菜花也寓意美丽的开始,于是乎,他怀揣着一个教育梦,开启逐梦之旅,组织起学校建设。

东软坚持高起点办学,以近5亿的资金建起成都东软学院一期校园。建校时便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教学区全中央空调,当年这在全国校园都首屈一指。并且,办学初便通过面向全国招聘和从东北大学引进优质资源,为建设优质师资队伍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办教育播种文化的同时,也在世界文化遗产处种下一道人文风景。”张应辉说。

“当时我们学校名为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属于国家承认的大专、高职类别,招生专业有5个,软件技术、动画、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我们首年预计招生人数约1000人。”正当万事俱备,只等开校迎新,哪知2003年一开学,原本信心满满的团队却被稀稀落落前来报名的学生给“泼了盆冷水”。想起当年的情景,张应辉感触颇深,那是他第一次感到办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活下来,成了学院最大的挑战。”张应辉说。

赶上民办教育发展春天

民办教育,顾名思义,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东软建校时,民办高校刚起步,未得到社会认可,首届招生未达预期数量也就容易让人理解了。“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典颁布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便蓬勃发展起来。”张应辉说,“我们是赶上了民办教育的春天。新中国成立后,公办高等教育已发展70年,而民办教育还不到30年,我们还有很多可以追赶的地方。刚开始,民办是公办的补充,现在,民办已成为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办教育由于机制灵活,能满足多元教育需求,故发展迅速。据公开数据,2002年中国有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学校6万余个。当时四川只有5所民办高等学校,而外来办学的,东软是第一家。为了让学校坚持存在下去,成都东软学院上下一心,众志成城。2003年学院开始申报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充分准备,最终榜上有名,这为来年的招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学院取得接收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资格;2005年成为“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人才培训基地”;200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1年,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成功升格为四川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成都东软学院……

从学院成立之初,成都东软学院就有着明确的升本规划。专升本意味着办学层次的飞跃,但要符合教育部的评审要求,学校需从硬件、软件各方面都要更上一个台阶,用张应辉的话说就是:“这无异于再造一所大学。”从2005年学院第一次向教育部提出专升本申请到2011年成功获批,东软足足奋斗了6年。

谱写民办高等教育新篇章

在创新教育模式这条路上,成都东软学院一直在探索。学院借鉴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造性地将其与国内高等教育情况、IT行业人才需求、东软学院教育模式相结合,构建了具有东软特色的TOPCARES能力指标体系,再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重新设计,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学习的关键在于发自内心的自主学习,因此我们会采用翻转课堂、慕课等特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上学校一直秉承产教融合,我们非常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打造了一系列实验室,将实践与理论充分融合,让学生即学即用。再通过五级项目体系教学法,将实际应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更易理解,达到教学目的。”当谈到如何创新教学时,在东软学院教学近6年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老师黄靖如是说。学院优美的环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广阔的平台成为她选择这里的诸多理由。

正如张应辉所说,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办学的本质都是教育。东软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理念,以“做中学和学中做”为手段,架起从理论学习到专业实践的桥梁。在课堂教学方面,学院采用小组教学法,通过学生自组学习小组、分工协作,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并最终通过随机抽取小组成员答辩的形式为小组赋分,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来自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陈嘉旺对此感受颇深,他说:“老师灵活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对学习很容易产生浓郁兴趣,从而促进我们自主学习。加上学院努力为我们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常会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开放实验室、综合训练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让我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对今后我们毕业进入到企业是非常实用的。”

产教融合是东软学院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东软在IT领域积淀深厚,学院正是借助东软的行业和技术优势,从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到师资队伍建设,都与IT产业紧密对接,到目前已开设计算机、数字艺术、信息管理、外语四个方向共22个本科专业。说到数字艺术系,该系负责人李成家说:“计算机专业是东软的特色,它与其它专业很容易融合。作为已在东软建系10年的数字艺术系,就是用计算机创作、艺术形式呈现的结果。这中间我们再融入产业,同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共享知识体系、共建就业创业桥梁等,形成产教融合的教学特色,学生进入企业后上手就很快。另外,因地处‘三遗’之城都江堰市,我们也常发挥优势与之合作,服务于其文创、文旅产业,将来计划整合资源代表都江堰市申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都江堰的文旅事业作更多贡献。”

学校孵化出企业,在东软可不是稀罕事。据悉,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与“其卡通”公司合作,就在校内设立了“其卡通”(四川)原创动画制作基地,由师生直接参与基地商业项目。学院学生主要制作的动画电影《神秘世界历险记4》票房已破亿元,参与创作的《疯了!桂宝》52集TV动画原创剧集,截至目前点击率已经超过8亿次。现就职于“其卡通”的谭银秋,就是2年前从成都东软学院影视动画专业毕业的,还未毕业时她就参与了桂宝等动画设计,成为产教融合受益者之一,她说:“老师常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让我们上手设计,加上鼓励我们自主创意,感觉学校本身就是一个锻炼我们的大平台。毕业后,我便选择了‘其卡通’公司这个更大的平台,在这里可以学到更多设计技巧,让我受益匪浅。”

在民办高等教育道路上,成都东软学院创造了许多新辉煌。2012年,学院成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4年,学院招收首届全日制留学生,成为四川省第一所招收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的民办高校……正如张应辉所言,民办高校不是办得大而全就好,而是要办出专业特色,17年来,东软的奋斗史,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民办高等教育而言,除了人才培养,还需要聚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明、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职能,而成都东软学院正在努力践行这一使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奋力谱写高质量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新篇章。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