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望山,近处见水。在石羊镇这片约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约5万人。便利快捷的公共交通、享誉全国的川芎产业、独具特色的川西林盘……无不在向人们述说着生活在这里的幸福和美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石羊这座“河西重镇”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改变、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这些历史性、根本性的转变,彰显着石羊镇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大步向前。
石羊人民致富忙 “都江堰川芎”产需两旺
石羊镇皂角社区村民、四川腾胜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先全今年又“小赚一把”,他刚把今年收的满满3个大房间的川芎售完,见到记者,脸上挂着止不住的笑意。
“这几年川芎都很紧俏,价格一路看涨,我们公司和上海雷允堂药业公司有订单协议,仅这一家公司就要100吨川芎,其他公司也找上门来,希望能‘多少卖给他们一点’。”杨先全告诉记者,都江堰市生产的川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后,采购商都认“都江堰川芎”这个牌子,争着上门采购,“这就是品牌效应产生的效果。从2007年到现在,我们的川芎价格翻了3.5倍!”
石羊镇是“都江堰川芎”的原产地,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因为这里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川芎的品质无处能比。但在2002年以前,基本上是农户自发在种植,很零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农民也没有将其作为经济支柱来抓。从2002年起,石羊镇将川芎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发展,并开始带动农民规模化种植。
石羊镇马祖社区村民朱才根对零散化种植发展到规模化种植所产生的效益有深刻体会:“生产规模化以后,产量有了保证,前来采购的公司一下就多了,价格也逐渐提升。”但是,川芎价格提升之后,外地产的川芎也运到石羊镇“暗渡陈仓”。由于外地川芎品质较差,掺假后的川芎再次价格走低。
能不能给都江堰川芎申请个“商标”来保护它?经过努力,2007年9月2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都江堰川芎”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杜绝了冒充都江堰川芎事情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我们具有‘都江堰川芎’这块地域品牌了。”石羊镇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那年地理标志产品刚刚批下,都江堰产的川芎价格突然就从每公斤六七元钱飙升到了10元,现在已经15元左右了,川芎种植户享受到了品牌带来的实惠。
这两天,石羊镇马祖社区村民、春绿旅游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志俊忙着带领村民在94亩的川芎地里除草。“我们的川芎8月刚种下,明年6月就可以收了,大概能收15吨!”杨志俊乐呵呵地说,“这批川芎不愁销,现在大家做事很有劲。”
杨志俊的喜悦,也是马祖社区695户人的喜悦。在“都江堰川芎”这块金字招牌下,四川天和药业有限公司主动找上门来,由他们提供资金、种子、农药、肥料、机具及技术指导,马祖社区村民以土地入股春绿旅游资源有限公司并以投工投劳的形式种植川芎。每年收益的70%归春绿旅游资源有限公司,30%归四川天和药业有限公司。
“以前我们的川芎是散种,现在有了规模和技术,还不愁销路,好多村民都想加入进来。”杨志俊告诉记者,明年他们还将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石羊川芎在短短几年内发生的变化,凸现出了农业产业化的魅力。目前,在石羊镇,川芎种植面积近2000亩,年产量300余吨,带动了当地15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下一步,石羊镇将鼓励引导川芎协会、企业、专合组织、种植大户将单纯的川芎原料销售提升为产品销售,开发创新“川芎茶”“川芎酒”“川芎宴”“川芎汤池”等延伸产品,提升川芎产品附加值。
发展乡村旅游 村民挣钱就在家门口
“来了,坐下歇歇吧!”午后,石羊镇马祖社区朱家湾林盘。46岁的朱志红跷着二郎腿,悠闲地坐在自家的茶水铺里。看见有人来,朱志红热情地招呼。
“生意咋样?搞了旅游好不好?”“我们这里以前没啥人来,整天过来过去的都是本村人。”朱志红乐呵呵地说,“搞旅游好啊,生意好的时候,夏天每天都有上千人来耍。现在的收入比种地强多了,至少增收了50%。”
沿着朱家湾林盘的黑石河行走,沿路除了茶水店、饭店外,时不时还能遇到一个个小摊。大点的,支个架子,摆上点工艺品和当地特产;小点的,干脆就是一个小车子,卖点土豆花和凉面。“别看摊摊小,生意好的时候,卖土豆花都能有小几百的收入。”马祖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双全告诉记者,现在,住在朱家湾林盘里的村民,都逐渐“吃”上了旅游这碗饭。
其实,以前的马祖社区不是这番光景。以前这里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也以苗木为主,几乎没有游客。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村里留下的基本是老年人。“当时我们思考的重点是,怎样把我们的生态资源运用好,让大家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双全在外参观学习,发现了乡村旅游这条路子。“我当时在想,我们马祖社区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为何不打造一番,也搞乡村旅游呢?”
杨双全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参观学习回来后,他一边做基础设施改造,一边动员村民搞乡村旅游,但当时只有2、3户人支持他,收效甚微。不过,在2012年马祖社区修建了绿道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以绿道建设为契机,石羊镇在马祖社区朱家湾实施了以全域旅游为重点,深化绿道功能的改造工作,用石羊生态绿道串起了青碧的黑石河及沿岸的川西林盘。打造后的朱家湾林盘,入选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慢慢地,参与乡村旅游的商户从2、3户变成了30多户。返乡创业大学生网店老板罗祥也在朱家湾林盘打造了实体展示馆,让这里成为他网店2.0升级版的重要营销阵地。以猕猴桃、川芎、老腊肉、青城茶叶为代表的都江堰特色农产品在罗祥的网店里热卖。2018年,罗祥网店的销售额已突破了120万元。
乡村旅游的兴起,让马祖社区重现生机,一些在外务工的人都被吸引回来。但变化,远不止于此。朱家湾林盘打造好后,当地村民都主动寻求发展。苗木产业受道路制约,群众自发移树腾地,投工投劳修建产业路,现在道路修好了,苗木售价也涨了;梁家大院也是传统的川西林盘,生态环境好,村民们主动找到杨双全说,他们要打造、要发展,大家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积极性高涨。“以前我们修路需要反复动员老百姓,现在是老百姓主动腾地修路谋发展。”杨双全感叹道。
像马祖社区一样,在石羊镇,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农村大变样,农民鼓口袋。乡村旅游对发展的正面效应,让普通村民充满了热情。这两年,石羊镇也在筹划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在打造过程中,更注重推出有体验性、娱乐性和符合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旅游项目和产品。
下一步,石羊镇将加强规划统领,引导乡村旅游有序发展,对各个乡村的禀赋进行挖掘整理,从而给予其合适的定位,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明建设,都将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乡村大变样。
致富路通到家门口 “微循环”激活“大产业”
蓝天白云下的石羊镇广益社区,村居点点,远处是茫茫青山,近处是大片田野,这样的乡村美景,令人陶醉,而穿梭其中的硬化公路,非但没有打破这份的质朴与宁静,反倒成为这幅初秋画卷的“神来之笔”,为它添了一份活力与希望。
地处石羊镇南面的广益社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早在2013年,社区就成立了集广水稻合作社,依靠水旱轮作种植模式走出了一条传统稻田综合种养产业之路。但在发展过程中,道路不畅成了“广益人”追梦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当时的路是土路,又窄又烂,车不好开进来,我们的水稻也不好销售,只有折价卖。而且一到下雨天,村民出行很不方便。”产业发展受基础设施制约,广益社区党委书记张胡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5年,广益社区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后,立即对1000米道路进行硬化、4000米沟渠进行修葺,畅通了社区与外界连接的主要通道。“动脉”通,“毛细血管”也得畅,2016年起,广益社区又陆续对社区10公里道路进行硬化,把产业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
“有了产业路,我们水稻根本不愁卖!”张胡蓉告诉记者,路修好后,原本“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水稻成为“香饽饽”,越来越多企业找上门来收购,为社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以前路不通,村民们都不敢加入合作社,怕挣不到钱。现在路通了,销路也畅了,大家都积极加入合作社,社区呈现出路通产业兴的发展势头。”
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加入集广水稻合作社的农户从60户增加到350户,年产值从50万增涨到420万。目前,集广水稻合作社的土地流转面积已达650亩。“现在有企业来收水稻,可以直接把车开到田头打包,交通便利后,我们社区的水稻售价比以前都好。挣了钱,大家都很有干劲。”广益社区村民朱元东告诉记者。“随着社区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出行方便了,环境靓丽了,好多人都住上了小洋房,开上了小汽车。大家的荷包鼓了,生活也越来越滋润、幸福了。”广益社区村民朱元东感叹道。
随着村道的提档升级和日益完善,乡土间曾经闲置的资源也逐渐苏醒。目前,广益社区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水稻产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建设水稻实训基地与研学基地,让游客可参与、可体验水稻种植。“乡村旅游不仅能带动我们水稻产业发展,还能带动社区餐饮业和民宿业的发展,促进村民收入持续提升。”张胡蓉对广益社区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不单单是广益社区,整个石羊镇都在大力发展产业。通过接续奋斗与努力,目前,石羊镇已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产业、人人有收入的局面。钱包鼓鼓鼓,幸福感涨涨涨,“石羊人”的幸福和笑脸,绘就出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村民乐的美丽画卷。“接下来,石羊镇将按照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总体要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相关部署,紧紧抓住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打造‘花蕊故里·诗画水乡’的美丽画卷,全力推进田园生态人文小镇建设。”石羊镇党委书记杨源宝掷地有声地说。 (本报记者 胡馨怡 文/石羊镇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