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集体经营模式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指令性计划生产转变为农民自主经营,传统种植逐步转变为农旅融合、农商互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田间地头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过程中,农户们的荷包也渐渐鼓了起来。9月16日,记者来到聚源镇龙泉社区,采访了返乡创业青年雷彬,听她讲述父女两辈人和猕猴桃的不解之缘。
本报记者 乐盈巧 文/图
学以致用 创新种植和发展模式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聚源镇龙泉社区,雷彬正和父母及合作社的农户们忙着采摘地里最后一批有机猕猴桃。
雷彬一边忙碌着一边告诉记者:“我们采摘的这批猕猴桃是北京、上海那些客户提前预定好的。我们抓紧时间采摘,最近就会陆续给他们邮寄过去。”据介绍,这批有机猕猴桃和一般的传统猕猴桃相对比,种植方式和价格都不同,一般的猕猴桃只能卖到10元左右,但是最后这批猕猴桃的零售价已经卖到了30多元一斤。
同样是种猕猴桃,雷彬和合作社社员们种出的猕猴桃比别家的售价要贵出近3倍,其关键在于“有机”二字。而要说其中的诀窍,那就是雷彬自主研发的有机肥料。据了解,雷彬大学所学的专业就是农学,2015年毕业之后她就返乡种植猕猴桃了。在种植期间,雷彬通过自己所学和平时的摸索,不断创新种植方式并成立了合作社,才有了如今的成果。雷彬父亲雷兴立告诉记者:“我们以前是直接把榨油后的油渣当做肥料撒到猕猴桃地里,而现在我们所用的有机肥料则是由油渣发酵后,再加入雷彬制作的菌类再发酵,一年后才能用来施肥。现在的肥料既不生虫又不会让猕猴桃的根腐烂,而且种植出来的猕猴桃口感和质量也更好。”
几十年来,雷兴立都是靠种植为生,尽管自己也有着丰富的田间管理经验,但说起女儿运用科学技术为猕猴桃种植带来的变化,他仍是佩服不已。雷兴立告诉记者,自家祖祖辈辈都是守着一亩三分田过日子。2005年,他开始在自家一亩多田地里种植猕猴桃,尽管有着致富目标,可根深蒂固的传统种植思维却未能让他如愿。“以前的传统种植方式,一亩地只能卖个几千元钱,现在运用这种合作社抱团的模式和有机种植方式,种出来的猕猴桃口感也好、销路也好,价格也比以前好得多,大家都充满了希望。”雷兴立说。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以前在整个龙泉社区,像雷兴立这样的传统种植户并不少。大家既没有农业技术,又缺乏销路资源,还各自为营,缺乏抱团意识。正因如此,社区的农户即便都有多年种植经验,仍难以做强做大。“我在返乡创业的时候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我就把我在学校学习到的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再加上当时政府也在鼓励推动猕猴桃产业发展,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雷彬说。
技术带动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抓住机会后,2015年,在聚源镇政府和龙泉社区的帮助下,以雷彬为“领头羊”的“都江堰市彬彬爱尚猕猴桃合作社”成立了。雷彬用技术赢得了农户们的信任,将社区里的种植能人都聚集到了一起。用技术带动周边农户,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散田”集中流转、成片种植,规模化的种植模式让社员们的亩产量有了提高,而作为社长,雷彬还不断运用自身所学技术帮助社员们解决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猕猴桃成熟后,她还带领社员通过互联网销售,拓展销售渠道。
据雷彬介绍,凡是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她都会为其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猕猴桃的质量会逐渐提升,产量也会增加,价格自然而然就升高了,所以跟着我干的农户们都比较满意。”
聚源镇龙泉社区村民、彬彬爱尚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高小英有一亩多田地,以前靠传统农产品种植为生,一年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今年是她跟着雷彬一起种值猕猴桃的第三年,一亩多地就卖了10000余元。“看到自己荷包鼓了起来,我跟着雷彬一起发展规模化种植的决心和信心也大了起来,我想以后就一直跟着她走。” 高小英说。
据龙泉社区党支部书记梁波介绍,目前,合作社已有30多户成员,规模化种植面积达520亩。不仅覆盖了本社区,还辐射到了周边的三坝社区、导江社区、五龙社区等地。“最近3年时间内,在雷彬的带领下,社区新发展的猕猴桃地就有100余亩。老百姓的年人均收入也从以前的9000元提升到如今的16000余元。”
在雷彬带领乡亲们种植猕猴桃的近4年时间内,龙泉社区“一桥三渠八路”也顺利建设完工,整个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一跃成为了聚源镇10个农村社区之首。基础设施变化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集约、提效、增值,这让雷彬有了更强的信心。雷彬告诉记者:“下一步,我还会从两个方面去发展,一是继续挖掘更多的高端恒定专供的这批客户,另外就是要以现在都江堰猕猴桃出口这个机会,把我们合作社做成都江堰猕猴桃出口的备案基地。我相信,未来都江堰市的猕猴桃产业肯定会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