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09/27/005282.html

等待处理…

壮丽70年 交通新时代

点击量:143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9年,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回首7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全国各地的交通变迁可见一斑。

都江堰市(原灌县)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非常重要而特殊,它不仅是内地与藏区的门户与通道,还是汉藏羌等民族发生交流联系的重要连接枢纽,在民族团结及物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有成灌驿道、松茂古道,西行北行可达蜀西各地,今有成灌高速、成灌快铁、IT大道、沙西线多线交错纵横、四通八达,成都到都江堰市的交通,一直就是四川交通的重中之重。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四川第一条公路“成灌马路”,到2000年中国第一条从省会城市通往县级城市的高速公路——成灌高速通车,2010年四川第一条高速铁路——成灌快铁运行,2017年西南首条县域轨道观光旅游客运专线——都江堰M-TR旅游客运专线开建,再到2019年都江堰市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获批等等,作为一个县级市,交通发展具有这样的速度和前瞻性,是非常罕见的,也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今天,本报将通过文字和图片,向大家展现都江堰市的交通变迁,带领大家感受和见证建国70年以来“从灌县到都江堰市”交通发展的沧桑巨变和新时代的“都江堰速度”。

通讯员 牟娟 本报记者 洪伟 文/苏碧群 朱荣

镜头一:

“成灌马路”开始跑汽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灌县就修起了可以通汽车的公路,还是四川全省第一条公路,在当时算是非常“稀奇”的了。据《灌县交通志》记载,灌县到成都的路全长53.6公里,路基、路面宽5至7米,泥巴碎石路面,那时还没有公路的概念,人称“成灌马路”。

当年车很少,人们要花上2元大洋才能坐上用旧福特汽车改装的班车去成都,沿途还有众多男女老少观看,很是“洋盘”。由于汽油紧张,后来班车改烧酒精或木炭,跑十来里路就要停下来加一次木炭和水。从灌县到成都还要好一点,因为是下坡路,而回灌县就惨了,全是上坡路。遇到上坡,汽车就光是噗噗噗地吐气,跑不起来,所以就被喊成“打屁车”。

“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修理六七次,八九十人推。”退休十余年的原都江堰市交通局局长何德智作为老一辈交通人,见证了我市交通几十年的巨大变化,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这首生动反映当时坐班车去成都的民间歌谣。何德智还介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灌县境内仅有2条公路能通车,分别是从太平街汽车站到当时的郫县界牌的17公里长的成灌马路,从灌县到向峨青龙嘴(当时的向峨煤矿)的18公里长的灌龙路,2条公路总长不超过35公里。如今的交通发展和当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镜头二:

太平街老车站的陈年旧事

据《灌县交通志》记载,“成灌马路”通车后,灌县车站先是设在观凤楼外,由于距城较远,乘客上下不方便,不久就把车站迁到太平街文翁祠侧。也就是说,灌县去成都的客车起点就在太平街,要知道曾经的太平街可是仅次于幸福路的繁华街道,是老灌县通往成都最重要的通道,各色人等汇集在这条街上,热闹非凡。

今年80岁的太平街老居民宋大爷,就是见证过灌县老车站兴衰旧事的老灌县人之一,他说:“在更早以前,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只能坐板车、坐船,要不就是坐鸡公车、‘甩火腿’,去趟成都没有两天时间打不倒来回。开通汽车后,汽车站、运输一社、粮食局车队、西南联运公司和商业局汽车队都在太平街。”

据宋大爷回忆,当时,到阿坝州各县的班车有些还是一周一趟,赶不上就得等上一周,那才叫“造孽”。所以,车来了经常翻窗爬车占座是家常便饭,赶不上车就得住店,当时太平街车站周围的旅店、招待所的生意,也是红火得很。

据《灌县交通志》记载,1955年四川省运输公司派汽车30队驻灌县站,客车不到10辆;上世纪60年代增加到30余辆,后来车站客车慢慢地增多,班次从1956年的日发车2至3趟发展到1979年的20分钟一班。1980年,灌县成立了旅游公共汽车队,来往成都和灌县之间又有了更多的选择。

镜头三:

60年代成灌线上的老火车

要追溯都江堰市的轨道交通史,可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据《灌县交通志》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促进川西经济建设、开发岷江上游蕴藏的丰富资源,铁道部成都铁路局和四川省委决定修建一条成汶铁路。成汶铁路与宝成铁路青白江站接轨,途经蒙阳、彭县、灌县再到汶川。

何德智还给记者讲述了当年修建成汶铁路的故事:“我们家就在蒲阳镇,挨着铁路,很多修路工人就住在我们家。当时修路全靠人力,人多力量大,从开工到完工,只用了12个月。虽然灌县到汶川段的铁路搁浅了,但成灌段于1966年正式运营,在计划经济时代,能买上票、坐上火车去成都,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据记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灌铁路每天仅往返一次客货混合列车,年均货运量达19余万吨,年均客运量为8万人次。成灌铁路的建成通车,对当时彭县(现彭州市)、灌县地区的丰富矿产、粮食、农副产品外运和支援国家基础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

如今,原来的老灌县火车站旁建起了一个建材市场,大宗物资还是通过火车运输,老灌县火车站在货运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镜头四:

“旅游立城” 公路变美又提速

翻开都江堰交通大事记,可以看出,1978年,灌县公路指挥部成立,进行成灌老路全线加宽大修整。1984年,全县公路开始黑化,告别了泥石路和碎石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尴尬逐渐成为历史,全县大力建设标准美化路,开启了交通发展建设的新篇章。

撤县建市后,都江堰市确立了“旅游立城”的目标,修路和旅游发展息息相关。1992年,青城后山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顺利竣工。1993年,龙池旅游公路全线通车。2005年,成(成都)青(青城山)旅游快速通道开工,2007年正式通车。“交通+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让路通了、变宽了,也让道路变美了,为带动沿线旅游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

2000年7月19日,我市拥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成灌高速,彻底打破了要去成都只能走老成灌路的“堵途”局面,让都江堰市真正成为了成都市的后花园。“成灌高速的开通,不仅拉近了都江堰市与成都的距离,而且使我市融入了成都半小时交通圈,这可以算是都江堰交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曾异琼亲身经历过成灌高速的建设过程,她自豪地说:“我们把成灌高速通车剪彩列入了都江堰交通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镜头五:

震后交通发展进入新一轮“快车道”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市的交通建设迎来了飞跃发展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2008年6月9日,我市道路基础设施灾后重建第一个项目——蒲张路开工建设;2009年12月6日,聚青路正式通车,这是青城山融入成都半小时生活圈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009年8月5日,蒲(阳)虹(口)旅游公路竣工通车;2011年11月,成灌高速公路崇义立交扩站工程项目建成,并于次年1月17日零时顺利运行通车;2011年莲花湖旅游公路建成通车;2013年虹口旅游公路明洞工程建成通车;2015年,青城山环山旅游公路建成通车。

2016年,被称作“三绕”的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都江堰段正式开工建设,预计都江堰段西段将于今年年底建成通车,北段将于2020年7月建成通车。届时,“三绕”的开通将对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有效地推动沿线城市之间的互通互联。

截至2018年底,我市共建成公路总里程1616.054公里,其中,国道93.183公里、省道33.999公里、县道187.222公里、乡道647.706公里、村道654.544公里。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廖仁鹃表示:“如今,都江堰市高速公路笔直开阔,公路里程成倍增加,农村公路托起一个个致富梦,全市交通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快车道’。下一步,我市还将大力推动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把农村交通事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发展有机结合,让交通发展更上新台阶。”

镜头六:

“四高、五快、五轨、一机场、两枢纽”献给世界的“都江堰速度”

如今,在都江堰,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出行,选择非常多元而且便利。对市民来说,宽敞明亮的新能源公交、舒适便捷的出租车、满足最后一公里的公共自行车或共享单车均可随意选择,即便是步行,还有赏心悦目的绿道;对游客而言,公交化的成灌快铁、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体现了现代化交通的便捷,甚至还有成都双流机场在都江堰开设的四川省首家景区候机室,大大方便了游客在都江堰景区直接购买机票、办理值机等。

陕西游客李磊算是个旅游达人,走过国内外不少地方,他也经常往四川跑,尤其喜欢到都江堰住上一两天。从西安乘坐高铁、地铁、快铁,一路畅通直达都江堰景区,得知目前都江堰正在修建M-TR轨道旅游客运专线,并已启动到四姑娘山的山地铁路建设,他欣喜地说:“都江堰总是给人以惊喜,尤其是旅游交通发展总能先人一步,都江堰的未来将无限美好。”

目前,更令所有人振奋的是,我市正在加速架构“四高、五快、五轨、一机场、两枢纽”的“快旅”交通网络体系。具体来说,四高就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高速公路连接,分别为:成灌高速、都汶高速、德都高速、蒲都高速;五快指的是我市的五条免费快速通道: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沙西线、IT大道、天温都快速通道和“二绕”连接“三绕”至都江堰快速通道;未来我市还会有五条轨道交通供出行选择,分别是:成灌快铁、成汶铁路、市域S9快线、M-TR旅游客运专线和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旅游客运专线;另外,我市还将拥有都江堰通用航空机场和都江堰站综合交通枢纽、青城山旅游交通枢纽两个重要交通枢纽。届时,我市支撑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的强大交通疏导功能将全面成型,“都江堰速度”将享誉海内外。

记者手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马路、公路、高速路到公交快铁、轨道交通一路走来,我市70年的交通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一个强大而便捷的大交通网络体系正日益成型。

“百业兴于交运,康庄大道之纵贯,已在朝夕。”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借用一副对联表达对我市未来交运发展景象的向往和憧憬——“千里之遥朝发夕至山水幽甲迎八方宾客,百姓所盼路通市兴交旅融合显灌州新颜”。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