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张宗品美术作品展”开展后的第八天,记者在张宗品家中采访了这位76岁的画家。
坐在四楼的平台上,对面的是葱茏的青山,玉垒阁、红塔子近在眼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画卷之中,不禁有心旷神怡之感。1965年,也是在这样一个风景秀美的秋季,年轻的张宗品走出校门,开启了一个人与一座城的不解之缘。54年后,他以一场画展来回溯自己从艺60周年的经历,以一场画展来感恩父母、回报自己的第二故乡,以一场画展来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此次画展是张宗品首次个人作品展,展出作品110余幅,几乎涵盖了他从艺以来的重要画作,吸引了众多艺术名家、美术爱好者以及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许多专业人士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不少朋友从成都、南充、内江等地赶来,祝贺、参观、交流。有一位东莞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得知此次画展,专程来我市观展,并向张宗品发出办展邀请。也有很多老灌县人因一幅画回忆起过去的岁月,忍不住眼含泪花。
你是如何与这座城市结缘的?
谈起自己是如何与都江堰这座城市结缘的,张宗品说,那是命运的安排。他在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就读期间,曾师从有“东方色彩大师”之称的杜泳樵。某个假期,老师从都江堰市写生归来,拿出自己的作品给学生看,嘴里还兴奋地说:“这个地方非常美,很适合画画!”这些写生作品有古老的水利工程,有二王庙旁的苍松翠柏……让张宗品感觉这个地方太美好、太神奇了!还有一位老师创作了以伏龙观为主题的磨漆画,夜晚的伏龙观背后是灯火阑珊的景象,让年轻的张宗品心生向往。
毕业后,张宗品被分配至当时的温江地区,报到途中,他在成都的一家旅馆偶遇了一位来自灌县(今都江堰市)的杨姓干部。这个人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张宗品介绍了自己的家乡——都江堰的风景是如何美丽,伏龙观是如何壮观,宝瓶口旁边还有一个洄水沱。人们又是如何悠闲,文化馆竟然身处离堆公园之中。张宗品不断在脑海里想像着这些奇妙的画面,但他没有料到,自己竟会在这座城市生活大半辈子,竟会在那座公园里的文化馆工作20余年。
你如何用画笔来记录时代、见证历史?
来到这座城市后,张宗品不断地写生、读书,在自然中陶醉,在历史中徜徉。或歌或哭,或悲或欢。除了兢兢业业的工作之外,张宗品还在不同时段为这座城市绘制了一批批卓有影响的宣传画。他长时间负责全市的美术活动组织工作,办展览、搞培训,培养后起之秀,为高校输送人才,带头搞创作、探索新思路,成为都江堰市美术事业的奠基人。
从某种程度来讲,张宗品的作品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变迁。
1972年,张宗品到当时的安龙乡做社会调查,期间,他构思了一幅画,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春燕》。这是他的中国人物画处女作,有读者看到画作后激动不已,满怀激情为其赋诗。这幅画作被编入画册《扎根农村干革命》,分发到四川省的每一位知识青年手中。在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张宗品有感于农民的如火热情,创作了《栽秧酒》《凉》等讴歌时代的作品。
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准备出一本推介都江堰旅游资源的画册,四处搜寻,唯独缺了一幅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的图片,就向张宗品约稿。张宗品对此事极为重视,认真查阅资料,多次实地踏勘,走访了李启明、王纯五等前辈文人,历时一年,完成了严密紧凑、气势恢宏的《古堰开水图》。几年后,我市恢复举办清明放水节,其场景着重参考了张宗品的画作。后来,该作品被画册、报刊、工艺品、邮品、商品等多次采用,成为反映我市丰厚文化积淀的一张名片。
上世纪90年代,农民的创收渠道逐渐增多,我市农村出现了极受群众欢迎的农家乐,张宗品率先创作了一幅名为《农家风味》的水粉画来表现这一新生事物。
一直以来,张宗品紧跟时代,关注生态环境,特别是近年来,创作了一大批天人合一、具有自然原始风味的作品。今年,他创作的《古堰金山》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迎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2019四川省优秀美术作品展。
与张宗品聊天,他不会说让人捉摸不透的新名词,很少扯什么玄之又玄的新理论。他像一名辛勤的农人,默默埋头耕耘不止。可以说,张宗品的艺术创作扎根于人民,记录着生活,反映出时代。
这座城市给了你怎样的艺术滋养?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誉满天下的青城山给了张宗品受用一生的滋养,这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某位著名艺术评论家精心写了篇《情系都江堰,魂驻青城山》的文章,这样论及张宗品绘画艺术的本土化倾向:“诸多系列作品无不如诗一般述说着宗品对都江堰、对青城山的深情眷恋。”
谈到这个话题,张宗品还饶有兴致地聊起了黄宾虹“青城坐雨”的经历。他说,黄宾虹游青城山遇雨,路人皆夺路急避,唯有七十高龄的黄宾虹“坐雨观景”。大雨中的青城山气象万千、风云变幻,极大地启发了黄宾虹的创作思维,刺激了黄宾虹的绘画热情。讲到这里,张宗品满怀热情地吟诵起了黄宾虹的诗作:“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张宗品说,这方灵秀的山水,千百年来,多少画家有所悟,获得了创作灵感与激情。
从1992年开始,张宗品创作了大量以都江堰、青城山之美为素材的油画,如此次展出的《千秋伟业都江堰》《都江古堰》《古道雄关》《西行故道》等作品。多年来,张宗品一直坚持户外写生。他认为,写生是一个油画家必须经常持守的本分,是亲近自然、体验生命、锤炼画艺的最佳方式。他说,真正的画家,必须写生,这样才会拥有对自然和生活最直观的感受,才会拥有最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记忆,才能领悟到更加丰富的东西。照相机代替不了人的眼睛,一个画家如果只依靠照片来作画,画出的东西会越来越苍白。
近几年来,张宗品发起成立了一个写生俱乐部,牵头举办了一些大型写生活动。在写生的时候,他总会不自觉地调动起浑身的能量,迸发出最大的激情。76岁的他能从早晨一直画到晚上,渴了就喝口水,饿了就胡乱吃两口东西,天都黑了,他还总想再画几笔。很多年轻人都说:“跟张老师出去,无论走路、爬山、画画,都搞不过他!”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张宗品还曾提出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采风、写生、创作大基地”的构想。
除了画画,你平时还有哪些爱好?
张宗品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对吃穿也不甚讲究,几乎是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但他说,自己喜爱一切美好的东西,他喜好哲学、文学、音乐、电影、旅游等,偶尔还会看一些现实题材的电视连续剧。
长期以来,张宗品热心于传统文化研究,尤其对开旧体诗革新的先河、我国最早最长最解放的旅游诗——清末诗人董湘琴的万言长诗《松游小唱》情有独钟。2004年6月,他和友人一起踏上松茂古道,从都江堰市区出发,历时半月,一直走访到松潘。
后来,他根据董诗原著和采风所得,创作并自费出版了《松游小唱绘图本》,该书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浓郁的诗情画意深受好评。
在与张宗品的交谈中,他毫不吝啬对《松游小唱》这篇诗作的赞美,称之为“古体词向白话诗演变中的伟大尝试”“报春的红梅”。他甚至清晰地记得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评价:“《松游小唱》在我国传统诗歌形式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诗本身也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未来有哪些创作计划?
事实上,张宗品一直有着严谨的创作计划,他不断为自己拟定题目、设计题材。因为有坚实的美术基础,张宗品在国画、油画、水粉画之间游刃有余,他决定采用哪种表现形式,可能和题材有关,也可能与他在一个时间段专注于某类画种有关。
近几年来,张宗品一直希望在西街上建一座松茂古道博物馆,还着手做了一些筹备工作。说到绘画,近段时间,他着重在思考如何把青城山画出一些特色。他说,天下名山各有特色,青城山重在一个“幽”字。青城山有浓荫蔽日的植被,有幽雅深邃的韵味,如何做更好的表现,需要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事实上,他自己也一直在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他说,自己会把青城山、都江堰作为人生的命题,用一生的努力来完成。
张宗品简介
张宗品,1943年生于重庆市,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78年到四川美术学院进修中国画,先后师从杜泳樵、李文信教授,奠定了中西绘画的坚实基础。1980年加入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现为都江画院院长、青城太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油画写生俱乐部都江堰分部名誉主席。其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四川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8次获奖。其中,人物画《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工笔画《磨砺出锋芒》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水墨画《西岭云流》参加建国50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泽惠天府》参加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国画《古堰开水图》获成都市一等奖;油画《西行故道》获四川省群星杯二等奖;油画《古堰金山》获“迎全国美展”四川省优秀作品展奖。(宋正刚 文/张宗品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