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奔驰在宽敞的乡道上,夏季的禾苗已挂满谷穗……一幅美轮美奂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8月8日,记者来到大观镇欣禾社区,这里优美的乡村美景让人感叹不已。“其实几年前社区因土地流转问题出现过一些矛盾,后来与居民携手解决问题后,大家一起努力找到合适的产业入驻社区,让市场资源成为社区发展的新动能,才走上了现在的产业发展路。”忆起往昔,欣禾社区党委书记李奎欣慰地说道。
引产业 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我家的5亩多土地流转后每年可以拿到租金近万元,这样既可以就近在家附近的企业打工,又可以兼顾到家里,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家住欣禾社区10组的居民刘映泉一边打理着“凤仪牧场”鸡舍,一边感慨地说道。
说到现在生活的转变,刘映泉感慨万分。以前他和妻子一个进城打工,一个在家务农,夫妻俩月收入不超过5000元。现在除了土地流转收入,一家人还就近在“凤仪牧场”打工,月收入近万元,收入翻了一倍,“社区引入有实力的产业,实打实地让我们居民致富增收,是一件惠民好事。”刘映泉说。
刘映泉打工的企业是成都云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据公司负责人高云山介绍,这已是他们除汉源等地外建造的第五个“凤仪牧场”基地。之所以选择在欣禾社区养殖“大朝凤”原味鸡就是看好这里优质的养殖条件和潜藏的销售市场。走进牧场,这里没有普通养殖场的臭味,只有干净整齐的鸡舍和供放养的农田,数千只鸡不是在田里捉虫子,就是在“宿舍”歇息,或者在“浴室”玩着沙坑。“这些鸡都是‘混血儿’,是我们从2017年开始研究配型而成的,它们经过8个月养殖出栏,白水煮20分钟即熟,肉质鲜嫩、无腥味,是天然的绿色生态产品。”高云山说。据高云山介绍,牧场不仅聘请周边居民打理鸡舍,还会传授养殖技术给大家,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提升居民养殖技能。
转模式 促进社区居民增收
要构建好产业、生产和经营三大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小农经济自然是已经不符合要求了。只有把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和现代化种养殖,才能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使社区农业兴旺,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积极招引产业,把农户手中的土地流转过来,实行统一耕种、管理、销售的经营模式。”李奎说。
据李奎介绍,社区目前已成功招引川西博览生活馆、成都逸石业创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禾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乡源猕猴桃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近20家企业,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在四川绿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初具规模的有机农场土地平整已接近尾声,据公司相关负责人赵亮介绍,接下来农场会作土地改良,达到种植有机农业标准后开启有机农业规模化生产。除此以外,公司还致力于收集并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油菜、玉米、水稻等),采用新型微生物高温好氧发酵堆肥生产出有机肥,进行有机农业种植及技术推广。有机农业有利于环境保护,可向社会提供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放心食品,发展有机农业既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选择,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实现结构优化、产业产品升级,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农户把土地流转给我们,我们再返聘他们到农场就业,同样的务农却因模式的改变带来更多的益处,不仅促进居民增收,也带动社区农业规模化发展。”赵亮说。
土地流转的租金、田间管理的工钱,农户们能直观看到自己收益的增长,而这正是社区在做强产业上迈出的新步伐。“如今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四川绿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上班的居民李素珍表示,土地流转出去后每天照样做同样的事情,但却能额外挣到工资,老百姓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促发展 走农旅融合产业路
大观镇欣禾社区幅员面积5000余亩,有15个农业社,共820户2796人,南邻崇州街子古镇4.5公里、东临川派盆景之乡安龙镇、北接青城山镇,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作为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社区,引入产业,促农旅融合,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是势在必行。”李奎说。
在一片以牛金花、红玉兰、狼尾草、糖蜜草为主的50余亩花木基地,一片绿意盎然的美景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来自湖北的张志孟在欣禾社区的创业基地。据张志孟介绍,他原本租了140余亩地用作猕猴桃种植,但由于前期疏于管理和种植技术不当,导致猕猴桃产量一直上不去。经过社区政策扶持,现已腾出部分土地用作花木种植,从种植到销售一路都发展很好,这让本已灰心的张志孟看到了希望,他说:“本来都开始打退堂鼓了,在社区鼓励下试探着种花木让我重拾信心,以后计划走农旅融合之路,把这里打造成为集花木种植和旅游发展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基地。”张志孟信心十足地说。
从张志孟的花木基地出来,不远处是温江三联花木官田基地,汽车穿梭于一排排绿植、花卉中,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让人心情格外舒畅,不一会儿便来到位于欣禾社区10组的“小满村”科普体验农场——一座集文创、农创、旅创、军创、养创为一体的产业孵化地。“小满村”在容纳各行各业创业者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业主的兴趣爱好,使之成为可转化为财富的产业,或私人茶室、个性主题民宿,或定制咖啡馆、特色私房菜等,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创业中心。“小满村取名源于24节气中的‘小满’,在这里不仅有针对孩子的科普教育,还是乡村旅游集散基地,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游玩。”农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农场“春苔汇”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猕猴桃深加工产品,也有充满都江堰熊猫元素的文创产品,俨然一座农特产品集散地。据了解,这里还是乡村文化宣传中心,通过小满村广播站宣传乡创,将新型行业带到社区,促使农旅进一步融合发展。
“通过结合实际,我们引进合适的产业,就是希望实现农旅融合发展,走大园区小业主业态路,把社区建设成内容全面的乡村旅游集散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组织落实策划方案,为打造3000亩新生态田园观光区,在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路上越走越远。”走在田埂上,望着长势喜人的瓜果蔬菜,李奎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