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08/16/005011.html

等待处理…

历史遗韵中的南华村

点击量:1966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开栏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神州大地希望的田野上激荡起了强劲的春潮。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传统文化的重构,既要有所传承,让乡亲们记住乡愁,也要与时俱进,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守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回望,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依归;乡愁还是散文名家余秋雨书里“童年时候家乡的牌坊”,是画家李柏林笔下的《古堰清明放水图》……当下,乡村振兴战略正给中国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不变的,就是流淌在我们血管里的汩汩文脉。守住这股文脉,就是守住乡愁。

本报从今日起特开设《社区故事》专栏,陆续刊登来自我市村(社区)的历史文化故事,再现深深植根于都江堰土地上并在新时期焕发着强大生命力的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文脉,守住“乡愁”,让人们心灵深处至善至美的道德力量不断迸发,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如果你有好的关于乡村历史文化的线索,可与本报联系。联系人:宋老师,电话:13558700488。

玉堂镇南华村,让我感叹留恋的山乡。在一个天朗气清的下午,怀着期盼和敬畏自然、敬畏历史之心,我再次走进那片茂林修竹、四时美景的南华山村,感应山水的灵动,聆听南华人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只有2.5平方公里范围的山野间,不仅道、释文化深厚,而且尚存宋、明、清、民等历代古冢,以及众多的历史人文遗存,为南华人振兴乡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保障。

南华村因所辖南华山而得名,距都江堰市区六、七公里,与八百里青城相连。古树参天、苍郁葱茏的南华山脚下是“观音堂”,至山腰峰林中全石材搭的“山王庙”,再到村尾的“迎仙观”,并有“南华十景”散落其间,让庙宇、景点与山峦峰林相呼相融。看这山水间厚重的人文历史,以及流传至今的民间神话,倒真是给南华村境内赋予了几分蝶舞翩跹的神情意趣,故而自古称之为青城三十六庵之一。

南华村民国年间一直叫“六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3年土改称为“六村”,后来几十年无论怎样变化,都是以“南华”冠名。

有关南华山的名字由来还有这样的故事:一是南华十景之一的“鹿池塘”。古时每逢太阳照射时,就会有两只鹿子在水池里洗澡嬉戏,不一会溅起的水花就会变成朵朵盛开的兰花,原住民就叫兰花山;另一说是迎仙观后面的峰顶上有一株幽香的兰花,春天开花时节,微风四起,好几公里外都能闻到花香,因而起名兰花山。民国初年一个传教士把兰花偷偷挖走了。虽不再有兰花香,但兰花山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无论是哪种说法,南华山最初都叫兰花山,因兰花与南华发音接近,加之河西方言发音特性,慢慢就叫成了南华山。后公社化定名为南华大队,再后来撤乡建镇又改为了南华村,现在叫南华社区。不过,生活守望着那片山的人还是习惯叫作南华村。

这是一片历史遗韵厚重、崇尚民族大义的山乡。据多年研究南华民俗文化的张老先生讲:上世纪初,南华山热血青年孙邦联系其他三位立志报国的同学,告别家乡父老前往南京投身革命,受到宋庆龄的接待,并考入了孙中山大总统的秘书科。上世纪20年代,孙邦带着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员委任状,在前往南京附近的任职途中不幸突发痢疾身亡。国民政府还通知家人(其侄儿媳妇岳童芳)去南京将其遗物领回,在房屋后的南华山坡上垒了一座衣冠冢。

另有《都江堰英烈》一书记载:姜志成(原名张志成),1925年12月出生在玉堂六保(南华村2组),1950年参加武装队,积极完成所分配的任务。1951年6月应征入伍,分配到长春预科总队(空军第一航校),1955年9月,复员退伍到理县中学,1956年9月,再次入伍,赴阿坝州剿匪。期间突遭匪徒袭击,与100多名官兵全部罹难,其遗体安葬在龙日坝烈士陵园。同年,成都军区批准姜志成为烈士。

岁月沧桑,上世纪90年代初,南华村乘改革东风发展旅游。一时间,村民们相继开起了小卖部、农家乐,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2008年后,村民绝大多数都迁下山,住上了舒适的小区安居房。在近几年的乡村振兴中,南华村两委充分利用自然优势,传承发扬历史人文精神,文商旅融合发展,村民的收入明显提高,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现在的南华村森林覆盖率已超过90%,为保护好水源头,以生态发展的理念,留住那片清幽绿意,关停了所有规模性养殖业,大力发展“三木”药材,种植云南白药的主要材料重楼以及食用竹笋、羊合(红笋)等山林经济作物,从根本上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靠山吃山但不毁山,而是护山养山。漫步南华,不时有三五成群的游人从我身边走过,他们大多是到此徒步观光锻炼的。一条完全被林荫遮蔽的村道,即便是盛夏的正午也只是偶尔有几串铜钱般的阳光从树枝间洒落。徒步其间,清风徐来。

随着了解的深入,最让我称道的是南华村坚持多年“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过夜”的村民自治原则。整个社区风清气正、和谐友善,真正是“居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社区。去年成都市委、市政府首批授予“市级四好村”的南华社区,这就是对南华村沧海变桑田的最佳解说词。

今天的南华村人正在党建引领下,贯彻“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着力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南华区域内的历史文化、人文遗存等优势资源,将沉寂的人文与青山绿水一起激活,转化成优质的旅游资源,打造一条市民、游客徒步观光的精品线路。据了解,现集休闲、旅游、避暑和康养于一体的南华景区的前期规划、论证与适度的保护搬迁工作已基本就绪,正积极引入社会各方力量,共谋发展。我们深信,南华村必将为都江堰市的旅游蓝图上增加一处闪烁的亮点,续写南华发展的新篇章!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让疼痛不再难耐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