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实话,当下的文人墨客,一提到自己的母校,大凡都是自己如何忆起老师、同学,自己学习怎么怎么的好等等。
然而,于成绩不好的我来说却是忆起母校围墙外的故事,特别是当年高中母校所处的那个村——都江堰市胥家镇土什村。
那里也许不算很美,但沟啊、路啊、树啊、人啊、小卖部啊,一直深深嵌在我的脑海里。
我的母校——四川都江堰“四中”,地处都江堰市胥家镇土什村(现土什社区),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2.9亩,户籍人口2100人。
村子虽然不大,却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汉献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今成都)大事聚敛,重税搜刮民财,贪婪成风。民众纷纷外逃。大批难民逃亡至都江堰,为争夺地盘而展开激烈争斗。其中有十户人,因共同信仰汉传佛教中的净土宗而分外团结,最终赶走了以金钱为信仰的“金胜”帮,获得地盘并取名为“土什”。“土”乃净土宗,“什”乃十户人家。
因其有德润于村的传承,即使在战乱、贫因潦倒时期,村里也无 “鸡鸣狗盗”的事情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大兴办学,这里便有了我的高中母校——都江堰“四中”。
小村土什,总是那样安宁祥和。我在这小村求学的那会儿,对村人弘德向美的故事还不太了解,只是对母校墙外鲍大爷的卤肥肠馆,格外青睐。那时的我们,在父母给的每月几块钱的生活费里,总要挤出点儿来,利用晚自习的当儿,约上三三两两小伙伴,在卤肥肠馆,要上一盘刚出锅的卤肥肠、一碟花生米,然后豪情地喝上几口鲍大爷自酿的粮食酒,畅谈毕业后“考不上”大学,也要回到家乡“干番大事业”。
随着话多起来,鲍大爷也会来抿上几口,凑上几句知心话,但总爱说起他那疯儿“鲍守德”。
几次的交流,我们串起了鲍大爷那疯儿鲍守德的故事。原来鲍大爷一家是当地的书香门第,他早年从土什寺的私塾毕业,他的儿子鲍守德,是四中出了名的好学生,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学校的前一、二名。后来没费多大力气,就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在学校里,他喜欢上了同一个系的系花,一个叫润梅的姑娘。
然而,命运总是爱捉弄人,要毕业了,文革来了,他和润梅一个在北方农场,一个在南方农场,两个知青南北相望牵挂着。更可悲的是,后来他的恋人润梅,被村中恶少强奸,投河自尽了,投河前,她给守德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的内容很悲很悲。中心思想是,她要为他守住那份姑娘的清纯,把美好的“德”刻在他的脑海里。
鲍守德为此终究没能解开心锁,第二天疯了,嘴里要么说:“润梅守德,我叫鲍守德,我要去找她……”,要么就自背道德经里的“德”经:上德不德,是以为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为而有以为……
后来,知青不能当了,又回到土什村,每天在校门外自言自语。
鲍大爷讲完这些,总要补充上几句,高中生们,吃完卤肥肠,快去上晚自习吧,这土什村、这“四中”出学子,努力吧!
说完便老泪纵横,默默再无语。
土什无语,母校四中无语,我们吃卤肥肠的几个同学,也因此无语。
土什,她像一面镜子,将古典的美折射了过去,其“德“其”美“,倾倒了多少文人,也从中走出了多少“德才兼备”之人。据不完全统计,七十年来,先后就有一百多名文人雅士、能工巧匠、专家学者从这里走出。
映日荷花别样红,土什人始终有着“弘德向美”的情怀。
从早期的土什寺作为私塾开始,到母校“四中”的发展,德育文化在此源远流长。每年,村里都要开展“道德讲堂”,评选“道德模范”,提升村民道德素养,以德风促民风、以德风优政风、以德风转作风。
今年52岁的黄德群,连续十一年照顾残疾孤寡邻居老人林珍秀,不仅将老人的承包地种得地肥粮丰,还在农业税没免除前,坚持替老人交清每年的农业税,每年还要额外送四百斤稻谷给老人。而且每周,黄德群都要亲自给老人洗澡、搓背。乐得老人逢人便夸黄德群,说这辈子虽然没有亲生儿女,黄德群就是她命里的亲闺女,她感谢亲闺女。
后来,老人因病情加重,无法治愈,还是黄德群守在床边送走老人的。老人走得很安详,很满意……
无独有偶,在黄德群这样的榜样力量感召下,德润土什,蔚然成风。仅去年,就有上百户村民踊跃报名参加“道德模范”评选。
现如今,评选已不是目的,弘德向美已使土什这个小村,在都江堰这片土地上空,飘扬起阵阵“真、善、美”之歌……
走进土什村,不仅能欣赏到清新淡雅的农家风情,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最典型的是无处不突显的“德”的内涵。身临其境,既爽心悦目又受到熏陶,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德育流长、风华土什”“敬先贤、护古迹、悟善言、明历史、思孝廉”“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假如你站在土什“大德广场”,欣赏一尊尊道德格言石刻,品味一块块介绍先贤美德和名言的匾牌,你会惊奇,你会沉思。
这里浓郁的道德文化氛围,把忠义孝悌、仁爱诚信、勤劳俭朴、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化作故事、化作诗画,用通俗的、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像一张张连环画、一页页教科书,让村人和来这里作客之人在茶余饭后、劳作休憩之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化。
如今的土什村,不仅拥有上天赐予的优美自然生态,还有不断改善的生活设施,更倾力将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新农村建设中,融入新时期对村民的教育中,显示出鲜明的特色和耀眼的亮点。
这里,德行润泽万物,恩惠广施万民。
站在土什村“德育”广场旁,看着柱子上刻着的“厚德载物”那四个醒目、刚劲、鲜红的字,我似乎看到那硕大的“德”字,化作不息的土什杜家泉溪,滋滋不断流向村里的那条太白堰,灌润土什和下游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