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曾辉作为四川省第一批驻村工作队队员被派驻到康定市塔公镇八郎村。从我市法制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到一名“村官”,一年以来,他严格按照驻村工作队“五大职责”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先后数次接受省、州、市的验收检查,并且代表州、市接受四川省第二轮脱贫攻坚督查、四川省委托第三方进行的省级验收检查和2019年7月11日的国家复检,均得到各级领导和检查组的肯定和好评。
曾辉所在的塔公镇平均海拔3730米,是康定市海拔最高的乡镇。他克服了艰苦的自然环境和高原反应,他说:“既然援藏,就要对得起援藏的这段经历,更要对得起胸前的这枚党徽。”
社会帮扶引企业入村
去年7月,美丽的塔公草原风光如画,在茵茵草地上,种类繁多的野花竞相绽放,绚丽多彩。晨曦初露的早晨,散落在草原上牧民的黑帐篷里炊烟袅袅,时时飘来阵阵奶香、茶香。而初到塔公镇八郎村的曾辉,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感受蓝天白云,就开始了入户走访工作。
通过一个多月全身心的入户走访,曾辉内心有了“一本账”。他发现,“八郎村的藏族同胞生活较为困难,主要是收入来源非常单一。家里养有牦牛的只有出售酥油制品这一项简单的收入;无牦牛的农户有劳动力的家庭则依靠挖虫草和打零工为收入;无劳动力的家庭就只有依靠养老保险、低保、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性收入。”
如何让老百姓脱贫?曾辉绞尽了脑汁。
首先广泛发动自己的社会关系。他于去年9月1日成功引进成都乐田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到该村试种中药材——黄精,目前已经试种成功。
再是主动出击。去年9月21日,曾辉偶然得知我市春盛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康定市甲根坝阿加上村试种中药材大黄的消息后,马上叫上第一书记,两人驱车近百公里前去拜访该公司负责人。曾辉二人详细向对方阐述了八郎村的地理优势、环境优势,后来还将八郎村的野生大黄块茎挖取晾干,送到该公司进行检测。通过三番五次的拜访,对方感动了,遂和该村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全村已经种植大黄50亩,采用“公司包提供种苗、包种植技术、包保护价+市场价回收产品”的模式。考虑到大黄种植要5年才能见效益,曾辉和对方约定,该公司以每年每亩300元的价格预付给农户。据悉,第一批预付款已经划到村委会账户。
曾辉总是抓住一切机会为老百姓争取福利。今年7月,他得知四川天牧阳光肥业有限公司有意向在康定市搞退化草原修复试验的消息后,及时与驻村工作队、村三职干部商量,并与我市第五批援藏工作队产业组负责人取得联系,请求将八郎村纳入试验范围。通过援藏工作队、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和公司的支持,八郎村已经实施了50亩退化草原的修复,目前土壤改良剂和液体菌肥均全部撒播到试验地块,人工费5000元也全部到位。该项目的实施将提高八郎村草原的畜载能力,有效避免牦牛冬春季死亡。
截至目前,曾辉还联系企业为该村10户贫困户送去了电视机,为该村建设的星空酒店和在建的门楼提供了资金支持。八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白玛仁孜和曾辉搭档工作一年多,说起曾辉,他竖起大拇指:“他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务实的作风,倾情的付出,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教育帮扶真情暖人心
采访中,曾辉讲述了前不久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某天,他在塔公镇镇上一家面馆吃面,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子主动跑过来和他打招呼,叫他“曾辉叔叔”。曾辉很是纳闷,他并不认识这个男孩。后来,这个男孩的母亲告诉他,“您曾经给我们家孩子送过开学大礼包,所以他记得您。”
这事还得从去年说起。
去年8月,曾辉利用回我市原单位汇报工作之际,如实反映了八郎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现状,主动提出将单位准备慰问自己的经费转送给村民。去年9月,单位同仁到康定慰问他时,为八郎村幼儿园送上价值5000元的25套学习用具,让藏族小朋友们感受到了来自都江堰的温暖。
扶贫先扶智。曾辉倡导我市政府法律顾问团成员自愿结对帮扶八郎村的贫困适龄入学儿童(按照3000元/人/年的标准实施)。目前已经有18名律师参加结对帮扶活动,第一笔助学金已经划拨到八郎村账户,并由驻村工作队监督发放到每一名贫困学生手中。同时,为了配合法律顾问爱心团捐资助学,曾辉也出资3000元帮扶了一名贫困学生,并将持续帮扶。
曾辉用心用情的付出,让他在村里建立了好人缘,大人小孩见到他都主动跟他打招呼。而曾辉说,驻村这一年的生活,让他以前的认知大大改观。“没有驻村以前,在我想象中藏族干部肯定喜欢抽烟喝酒。而和他们相处下来,发现这些三职干部既不抽烟又不喝酒,干工作勤勤恳恳,待人接物和和气气,大家工作搭配非常和谐。”
由于驻地海拔高,所以一年多以来,曾辉仍有高原反应——每晚失眠。到了冬天,自来水管被冻住,生活用水需要到几公里外去取;半夜上厕所,还发现狼的踪迹。这一切困难,在曾辉看来都可以克服。他表示,自己做得还很不够。未来,他还计划扶持牦牛产业成立牦牛合作社;村里有野生大黄的资源,将派专人到我市接受培训,形成野生大黄产销团队。
谈起这一年多的援藏经历,曾辉表示,“既然参加了援藏工作,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就要多做实事才对得起两年的援藏经历,才对得起胸前的这枚党徽。”(本报记者 缪英 文/曾辉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