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洪伟 文/图
近日,天马镇碧鸡桥社区启动了社区微治理工作,依托社区老街民房墙体,通过绿植、彩绘、老照片展示等形式打造了一道又一道的乡风文化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碧鸡桥社区纯朴民风和悠久历史文化底蕴。
乡风文化墙竣工后,社区的原住居民纷纷来此寻找曾经的记忆。曾经滋养了整条老街的古井、满墙浮雕的焦家院子、清幽古朴的丁家巷子慢慢地回归人们的视野,不少骑游爱好者和摄影家们也赶来打卡留念。一条“准网红老街”以最为原始的朴素正在默默向人们述说着她的前世今生。
社区微治理 还原“和美老街”
碧鸡桥社区老街以老旧木质结构的庭院式房屋居多,民居建筑朴素自然,川西乡土气息浓郁,地震前这里曾是天马镇的繁华地段。地震过后,天马镇政府、医院等机构迁出碧鸡桥老街,不少老街的房子变为危房,碧鸡桥街的原住居民也纷纷搬离了这里,原来热闹的市镇中心碧鸡桥街逐渐变得冷冷清清。渐渐地,这里的市政设施开始老化,环境秩序也大不如前,各家各户开始将街巷当作自己的地盘,废弃家具和不用物品随便搁置,破烂垃圾随地堆放,昔日的老街风光已全然不在。
老街一天天落寞的景况,作为碧鸡桥社区土生土长居民的社区书记雷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告诉记者:“老街是我儿时的记忆,也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集体记忆,社区的每家每户都热爱这条老街,都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所改变。但由于天马镇保护原有风貌和老街独有历史文化的规划要求,碧鸡桥老街的规划建设和环境改造相对滞后。社区在充分挖掘老街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了社区微治理,我们的老街开始在一点点变美。”
走进碧鸡桥老街,记者看见曾经斑驳的老墙已经焕然一新,刷新的墙面挂上了穿越年代的照片,街面非常整洁,街边的花台也种上了各种花草,临时农贸市场已经改造成文化活动场所。老住户任古清老人正在义务整理街边的花草,他说:“我今年67岁,在这老街住了一辈子,对老街有感情。听说社区要打造老街,我们都非常支持。这花台里的君子兰、金边兰、美人蕉都是我捐出来的,每天我都要来浇水、除草,打扫老街的卫生。”
如今,整条老街虽然房屋老旧朴素,但是卫生环境保持得非常好,老街的居民也非常友好和睦,几堵带着乡愁记忆的乡风文化墙点缀其间,当年的“和美老街”仿佛又回来了。社区还发动老街居民作为志愿者认领乡风文化墙,使他们成为义务讲解员、宣传员和维护员,自发弘扬碧鸡桥社区的乡风文化和维护老街整治成果。
深挖乡愁记忆 打造“网红老街”
虽然乡风文化墙已经覆盖了社区的主要街道,居民对老街的打造和管理维护非常满意,但在雷涛心中,这些改变还不够,她希望进一步充分深挖碧鸡桥社区乡土文化,把碧鸡桥老街打造成游客从市区到花溪谷景区之间的一个新的游览点,依托天马镇花溪谷的游客流量打造一条游“网红老街”。
“通过这次背街小巷治理,我们梳理了碧鸡桥老街的历史和乡土文化旅游资源,发现其实我们就守着一座乡土文化旅游资源宝库。老街上既有古老的歇马店、客栈和解放前的民间防御工事,还有上百年的丁家巷子等等,本地大户人家焦家还出过状元焦宏,雕梁画栋的四合院焦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雷涛介绍起老街的旅游资源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她坚定地认为通过发动居民共同努力一定能盘活这些极具乡愁记忆的宝贵资源,让老街重放荣光。
古井的旁边生活着一家人,从两间木板门的铺面进入就是她家的天井,天井的后面是掩映在青瓦房里的二层小楼,小楼的后面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花园,四五十年树龄的白果树把花园庇荫成一个天然凉棚,花园后门可以通往外面的菜地,这里简直就是一个理想的可以寄放乡愁的田园民宿之地。主人曾碧华今年已经70岁,从小在这里长大,从医院退休后在这里享受着悠然自得的晚年生活。见到记者到来,她非常热情而自豪地为记者讲述起了老街的故事,她说:“经常都有骑游队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穿行于这条老街,他们把老街拍出来真的很美,搬出去的老住户们看了后都羡慕不已。相信在天马镇政府和碧鸡桥社区的帮助下,这条老街一定会变得更美。”
碧鸡桥老街的打造才刚刚开始,和谐有序的优美环境和浓浓的乡愁记忆已经吸引着人们选择回归乡土,冷清的老街开始慢慢热闹起来。天马镇副镇长王磊分管文化和旅游,他对这条老街也寄予厚望,王磊表示:“为满足老街群众诉求,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推动老街改造的工作,在为社区广大居民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深挖老街文旅资源,让更多的游客在这里寄放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