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提出的“要持续保护修复川西林盘,还原城市乡愁,呈现‘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美丽画卷”重要指示精神,都江堰市规划打造优质林盘 1768个,优化提升七里诗乡、灌区映像、川西音乐林盘等8个精品林盘,并以此为引领推动区域乡村发展,探索出一条林盘生态价值转换成发展竞争优势的可复制、 可推广、可持续实践新路。其中,川西音乐林盘位于柳街镇红雄社区,面积约130亩,26户村民75 人,森林覆盖率51%,具有良好资源禀赋。通过2年的精心打造,已经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消费场景、一站式乡村旅游综合体和网红旅游打卡地。2019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坚持因地制宜 重塑林盘“三态”
做美林盘形态。坚定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将林盘及周边区域作为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来整体规划打造。按照生活实用性、乡土记忆性和旅游观赏性需求,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完整保留茂林、修竹、古井、小桥、流水等原乡肌理和田园特色,做到每个规划充满创意、每个角落尽善尽美、每个细节体现特色。例如,川西音乐林盘在入口处精心布局建设水境舞台、 五线谱绿道等音乐主题元素展示平台,在内部植入风铃廊、黑白琴键等音乐互动体验场景,与创意搭配、点缀布局的废弃碾盘、猪槽等传统农用工具共同形成微场景和微景观,尽显乡村风情、田园气息。2018年,该林盘被评为成都市首批AAA级林盘景区。
做优林盘业态。大力推进田园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特产品变旅游商品,在林盘中动态植入音乐、艺术、浪漫等现代元素,依托引入的阿坝师范学院川西音乐原创工作室、陈明志声音景观工作室2个音乐创客项目,培育音乐创作及演绎、特色餐饮、民俗体验、花园婚庆、林盘诊所等10余种农商文旅体医业态融合发展。带动周边开发原乡民宿接待床位100余张,定期举办乡村民谣音乐会等主题旅游活动,开发出稻草编艺品等30余种旅游纪念品和伴手礼,实现传统观光游向兼顾休闲度假与深度体验游的转变。
做活林盘文态。将“文化为魂”理念贯穿于林盘开发建设始终,立足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和农耕文化两大特有品牌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相融互动、 融合发展。依托“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等主题旅游活动,吸引舒婷、杨牧等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成为“新村民”,并引导村民成立柳风农民诗社,开展乡土诗歌集中整理、展示和创作,成功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IP。
坚持三位一体 彰显林盘“三力”
巧借政府内力。当地党委政府突出规划引领、标准引领、党建引领,积极引导村民成立“一组三会一联盟”(即:院落党小组、议事会、管委会、监事会、乡村旅游联盟),形成村民自主管理的治理体系。整合各类扶持补贴资金,建立政府补贴、旅游协会支持、经营户自筹“三个三分之一”资金投入机制,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引导农户在统一规划下实施农房形态修复、景观化改造。同时,在该林盘及周边布局建设与干线绿道串联贯通的音乐主题绿道4275米,通过基础配套、创业补助、政策性扶持、产业基金等方式激励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以较小的政府资金投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林盘打造。
吸引民资民力。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林盘开发共建共享,最大化焕发林盘发展生机活力。例如,在乡村旅游协会引导下,鼓励当地返乡创业者自主投入,对林盘原本破旧不堪的养猪场进行原生态改造,在“猪圈”里植入书吧、咖啡等业态,成为集乡村茶艺、农耕文化、时尚咖啡为一体的展示体验院落,打造出远近知名的“猪圈咖啡”,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超600万元。2019年上半年,林盘及周边村民65人通过参与经营实现人均增收近4000元。
汇聚社会活力。选择性引进社会企业参与林盘开发建设,培育出与主导产业发展上相契合、功能上互补的产业业态,为当地发展带来全新的资金要素、生产模式、市场观念和创新活力。例如,成功吸引成都演艺集团总投资2亿元,打造国际音乐公社项目,项目一期已建成“业丹·音乐美食本坊”2个音乐小院, 2019年下半年将推出乡村实景沉浸式音乐剧,打造中国第一个国家乡村音乐厅,二期将建设乡村民谣音乐厅、黑胶唱片馆,为当地植入全新商业模式和消费场景。截至目前,该林盘及周边区域成功招引社会资本产业化项目16个,协议总投资达93 .6亿元。项目建成投运后,预计将为该地每年带来游客达100万人次,为当地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坚持厚积薄发 实现林盘“三变”
项目投资从“冷门”到“洼地”转变。通过新商业场景的营造和社会资本的进入,推动林盘产业结构实现由农业一元化向三产多元化转变,成为盘活整个周边区域价值的强大发展引擎。例如,该林盘通过恢复打造和基础设施配套的不断完善及前期项目的成功运营,成功吸引北大资源集团和嘉祥教育集团合作投资50亿元、蓝绿双城集团投资41亿元,在林盘周边布局打造嘉祥国际教育小镇和桃李春风旅游休闲度假区,既为当地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又能带动更多各类资本竞相进入。
闲置资源从“沉睡”到“唤醒”转变。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农户将空闲农房和宅基地等资源以入股、出租、联营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社等合作经营,有效盘活农民闲置资源。例如,当地一户农民长期在二楼居住,一楼150平方米房屋处于闲置,通过将一楼出租给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陈明志打造声音景观工作室,既能按租赁协议在10年内每年收入8000元,还可通过为工作室管理清洁卫生获取劳务收入,既有效盘活闲置房屋等“沉睡”资源,又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乡村生活从“粗放”到“美好”转变。从解决人居环境问题入手,实施“扫把革命”“扫”出了干净整洁的林盘院落,同步完成改厨改厕改水改电,切实提高旅游可进入性和可参观性。同时,改变过去农村大拆大建、大规模集中居住的做法,坚持不破坏原有生态植被、不改变原有水系景观、不拆迁原有建筑遗迹“三不”原则,动员群众进行原址重建、原屋修缮、原貌修复,实现生产生活和软硬件环境与旅游景区同步匹配,实现农村到旅游景区的转变,呈现出精致的现代乡村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成为城里人和游客向往的旅居目的地。 (谭凌云 汪彦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