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住在一个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里,院门口住着一个中年人,我叫他陈伯。他一生未婚,家徒四壁,可谓穷困潦倒。但他有一个很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有一整套的《飞碟探索》。因为他的缘故,院里的人都认为所谓飞碟、外星人都是不切实际者的妄想。这种想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很长时间。大概是2010年,我无意中读到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第一部读得有些费力,到第二部,几乎是用一个通宵读完的。拿着书本,望着浩渺的星空,顿时觉得人类太渺小了。2010年下半年的一天,刘慈欣在西南书城签售,我到了现场,捧着一本《三体》,仿佛是接头暗号,一时间找到了众多伙伴。周围的人以为我们是书商找到的“托儿”,没有人会想到,几年后,连奥巴马也成了《三体》的拥趸。
7月16日,据日本朝日新闻网报道,在中国大受欢迎、在欧美也深受欢迎的中国科幻小说《三体》日文译本首次在日发售一周后,迅速增印,以满足预期之外的顾客购买需求。报道称,该小说在日本引起了热议。可以说,小说《三体》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热潮,才刚刚开始。
时间回溯到1983年,当时全国科幻类杂志纷纷停刊,最后只剩下四川的《科学文艺》。当年,《科学文艺》在青城山举办笔会,编辑在火车站苦等一天,来者寥寥无几。最窘迫时,《科学文艺》一期只发行了700册,并一度改名叫《奇谈》。1991年,《奇谈》改名为《科幻世界》,同年5月,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在成都召开。入夜,中外代表围拢篝火旁,工资都快发不出的《科幻世界》编辑们,大声谈论着超级文明到来的日期。
据一篇网文记述,刘慈欣并未参加那届大会,那一年,他还在山西的娘子关电厂做工程师。电厂四野丘陵,山崖寸草不生,运煤火车从厂区大门呼啸驶入,大门边是一道小小的窄门,供人通行。电厂内有医院、舞厅、电影院,如微缩社会。刘慈欣偶尔会坐六、七个小时火车去北京,到王府井书店查资料。漫长夜晚,他会想起填完高考志愿那个夏夜,他翻完英国名作《2001太空漫游》,抬起头,家乡星空银河闪动,一切都很渺小。
1999年,高考全国卷出了道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用科幻与时代作结。《科幻世界》也迎来创刊以来的高峰,杂志销量跃升至40万册。那年的青城山笔会上,刘慈欣第一次现身,他带来了一部作品,名叫《流浪地球》。
关于那场青城山笔会,难以看到详细记录的文章。笔者只能在一些零星的描述中作一些揣测。按照一位评论家的描述,这是刘慈欣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笔会,当时作为新人的他已经写了21年科幻小说,却从来没有发表过,他不知道自己写的科幻小说能投往哪里、以及能不能发表。那一定是孤独的21年,而因为有了青城山,他终于发现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那一刻他的心绪不难想象:充满渴望、期待与想象。据说,为了这次笔会,刘慈欣特地带上了早就写好的《鲸歌》《微观尽头》《时间移民》,小说《流浪地球》甚至是他专门为这次青城山笔会写的。这一次,他将过往一个人写作的经历、对这次笔会的美好向往,以及一个成年人现实的思考、担忧、怀疑全部注入科幻作品之中,为小说平添许多人文元素。
会上,刘慈欣到底经历了什么?从天涯网站一篇名为《读刘慈欣<筑起我们的金字塔——由银河奖想到的>后感》的网帖上得知,这些科幻大咖用了很多时间在玩“杀人游戏”。一位网友在回帖中说:“刘慈欣当年说我的推理能力特别强,哈哈,那是当年《科幻世界》开笔会时玩‘杀人游戏’的时候,他要是‘杀手’我准看出来。”另一位网友则在回贴中说:“大刘不是职业作家,他挺好的,戴眼镜,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说话时鼻音有些重。”还有一位网友则在回贴中说:“那年的笔会,基本上成为杀人游戏的笔会。包括去青城山,因为下雨,一干人都躲在屋子里玩杀人游戏或者打麻将,玩到天翻地覆……”
综上所述,笔会期间下了雨,这不奇怪,青城山的雨水本来就不少:笔会期间,大咖们玩了风行一时的“杀人游戏”。
在刘慈欣的随笔《混沌中的科幻》中,这样描述了青城山笔会:成都《科幻世界》笔会期间,在青城山上的一个深夜,我第一次倾听中国最优秀的科幻作者谈他们的科幻思想。周围有许多高大的柱子围绕着我们,柱子上有繁星般的点点灯光,使人如同置身外星世界。他们对科幻的思考深刻、严肃而执着,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相比之下,我对科幻的思考是混乱和漫不经心的。
“许多高大的柱子围绕着我们,柱子上有繁星般的点点灯光”,这应该是在某宾馆内吧?会不会是在鹤翔山庄?可惜的是,刘慈欣并没有着墨青城山,而是分三个部分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一、科幻为什么能存在;二、科幻美学原理;三、以上论点皆不正确。笔者认为,第三部分最为重要,“以上论点皆不正确”,科幻小说本来就是用来打破常规的,想像力没有边界,想像力没有桎梏,这就是科幻小说的魅力所在。
青城山笔会,是刘慈欣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他说:“1999年我发表了4 篇小说,按照完成时间的顺序是:《宇宙坍缩》《微观尽头》《鲸歌》《带上她的眼睛》,从这4篇小说中,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选择的结果。”1999年,不仅是他创作上的丰收季,更是他创作理念日趋成熟的一年。
关于青城山笔会,也许亲历者今后会写出一些文章,而笔者在想:游人来到青城山,总会感到扑面而来的幽意,这样一种氛围,是不是有利于出创意、出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