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夏天格外凉爽宜人,全国各地的游人慕名而来,在南桥吹过的风、在幸福路吃过的小吃、在西街闲逛浏览过的民俗商品都成为他们难忘的旅行记忆。每天傍晚时分,街头艺人带来的毛笔字练习、糖画制作、萨克斯吹奏、摇滚乐演奏等,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不一样的魅力。华灯初上、江风吹拂、音乐缭绕,在愈来愈迷离的夜景中,人们沉醉、沉醉……( 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
艺人各显本领 增添城市风景线
《山丘》《光阴的故事》《海阔天空》……在南桥广场上,一首首经典的旋律响起,两位年轻人,一人弹吉他、一人打手鼓,联袂二重唱很快把市民、游客都吸引了过来。成都游客夏先生连连赞叹:“我去过国外很多地方,很多街头艺人的表演都很有感染力。今天看这两位年轻人的表演,他们的水平真的不错,应该给他们多些鼓励。”话音刚落,夏先生和妻子分别上前打赏了50元钱。原来,这两位年轻人,一位是小曾,乐山人;一位是小陈,都江堰本地人,两人均为21岁,因着相同的爱好走在一起。“街头表演是个体力活,也需要更大的勇气。”小曾介绍,他之前在酒吧驻唱,为了锻炼自己,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和小陈决定在街头演唱。不图挣钱,只希望能被更多的人认可。“都江堰这座城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里的人文情怀、风土人情我都很喜欢,我会长期呆在这里,期望得到更好的发展。”小曾说。
随着夜色缓缓降临,南桥桥头处响起了悠扬的萨克斯音乐。不用说,这一定是张新生准时来“报到”了。只见他衣着讲究,头戴礼帽,留着灰白的胡须,在雕梁画栋的南桥边深情吹奏萨克斯,有着艺术家风范的他成为了南桥一景。
现年63岁的张新生,河北邢台人,2013年来都江堰市旅行,他便喜欢上了这里,定居下来并开始了在南桥的表演。2017年,因故离开都江堰后,不断有都江堰的友人打电话表示希望他回来。因为难以割舍的情感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回归和继续表演。“我喜欢音乐,给别人带来享受的同时自己也有成就感。”张新生说。
“写得真好,好像板书一样。”在南桥广场,很多市民在夸赞一位老人的书法。只见这位老人手握一支手臂长的大毛笔,蘸着清水在地上一笔一划写字,字迹刚劲有力,引得路人侧目。原来,老人名叫梁正学,今年66岁,长期在奎光塔街道观江社区教书法爱好者练习书法。他告诉记者,自己15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书法,但多年没有再练习,直到最近几年才重新提笔,平时在家用笔墨练习,除了下雨天,他几乎每天都会来到南桥用清水练字,写的多数都是古诗词。“写大字更容易掌握字的结构,对练好字是有帮助的。”梁正学说道。
“都江堰不仅有名山好水,还有如此丰富的文化,不愧是充满幸福感的城市。”“这样的形式非常好,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包容度和开放度。”“在依山傍水下,听着动听的歌声,不枉此行。”……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游客,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为街头艺人点赞。
糖画艺术展示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糖画对许多人来说是永远的童趣与回忆。在杨柳河戏台边的糖画摊位前,晶莹剔透的糖画唤醒了毛小同的儿时记忆。
毛小同是汶川人,小时候随父母来都江堰游玩,曾经的糖画给他留下了很多甜蜜的回忆。“那时候,每次来都江堰都要缠着父母买一个小猪或小鸡,咬一口,甜甜的、脆脆的。有时舍不得咬,就用舌头舔着吃,弄得满手都是糖浆。”毛小同的儿时记忆浮上心头,他饶有兴致地观看着糖画制作过程。只见艺人右手拿糖勺、左手拿工具,右手快速挥舞糖勺,忽忽几下一个小动物的雏形就显现了,看哪里不满意,就用工具刀调整一番。最后趁着糖画还热乎,用一根竹签穿插其中,一会儿看糖画干透,再用铲子铲起来,一个糖画就做成了。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这样的奇妙手艺让小朋友最是觉得神奇,纷纷向大人央求“我要只小鸡”“我最喜欢小猪”等等。最后小朋友们人手一只糖画,蹦蹦跳跳地满意离去。
这位糖画艺人名叫彭升光,成都龙泉人。2011年,他和其他几位艺人被我市有关部门邀请来古城区摆摊献艺,迄今为止已经9个年头了。只见他所有的糖画家当都囊括在一个小木箱里,箱子两侧打开就成为一个平整的桌台,一侧挂满了做好的糖画,有各种动物、灯笼等造型;中间是工作台,右侧是可自主旋转的12生肖图案。“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如今糖画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而要想画好糖画,就要对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了然于胸,再运用自己的技巧,完成作品。”彭升光告诉记者。
糖画,俗称“倒糖饼儿”,这种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曾广泛流传于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迄今已有500年的历史。2008年,成都糖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糖画不仅吸收了皮影和剪纸的表现手法,还蕴含着历史、美术、地方风俗民情等元素。彭升光的糖画技艺传承于父亲,如今,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这项民俗文化技艺,他儿媳妇已学成出师。彭升光说:“当地的居民和外地的游客对我的糖画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做我们这一行就是以艺为生,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挖掘一些新的东西,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让游客们增加对糖画的了解,喜欢上糖画。”
距离南桥桥头百米远的河边,苏贵平正在为游客画素描画,几笔勾勒轮廓,细节多加修饰,几分钟后,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画肖像讲究虚实结合、结构分明,还要有神韵。”苏贵平说。
采访结束,夜幕渐沉。漫步街头,凉爽的河风吹拂,街头艺人仍在卖力演绎,在他们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如何对他们进行引导、管理,这也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命题。“成都市2018年4月中旬就在招募街头艺人,给予他们合法化身份。从禁止街头艺人卖艺,到如今越来越多城市给予街头艺人合法化身份,从对待街头艺人态度的转变,可以看出城市管理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一面,也让我们在享受文化的同时,更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气度。”我市某文化名人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