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06/03/004424.html

等待处理…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记都江堰工匠创奇机械工程师邹仁松

点击量:836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位于我市崇义镇的成都创奇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车的民营企业,他们抢抓历史机遇、顺势而为、勇担使命,积极探索适旅工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近年来,该企业先后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创新先锋企业”、被都江堰市评为“优秀民营企业”“2018年度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近日又有好消息传来,创奇公司副总经理邹仁松荣获2019年“都江堰工匠”荣誉称号。

近年来,凭借不服输的劲头和锲而不舍的专业精神,邹仁松及其团队开发汽车及房车新产品120余项,改进工艺30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3项。其发明专利自动软篷覆盖系统被成都市科技局评为成都市职工技术创新二等奖,以他名字命名的邹仁松创新工作室被评为2017年度成都市优秀工作室。( 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

“技术小白” 跨行业勇挑重担

成都创奇汽车制造有限公司2005年进驻都江堰市,2006年初,邹仁松作为第一批“元老级”人物进入该公司。进入汽车行业,邹仁松只能算是“技术小白”。从四川轻化工大学毕业的他,一毕业就进入一家酿酒企业从事玻璃瓶生产工作。进入汽车企业,跨行如此之大,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当时,公司从武汉汉阳汽车厂高薪聘请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技术指导,邹仁松跟着他们一道到全国各地去考察走访,学习行业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但是当时很多技术在国内仍属空白。“我们只能长时间扎在生产一线,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琢磨、思考,经过不断试验、总结经验教训,最后终于开发出了各型专用汽车、半挂车及城市渣土运输车等新产品。”邹仁松表示,当时公司只能临摹别人的创意,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部分产品。

2007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几位汉阳的老师傅就纷纷撤离。邹仁松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作为业务骨干,他临危受命,被提拔为公司技术副总,优化和开发新产品的重担落在了他的肩上。

2009年,随着地震后灾后重建大面积铺开,创奇公司迅速恢复生产,由邹仁松带头研发的大量工程用车产品问世后,得到用户和市场的认可,完成了从质到量的提升。持续到2011年,创奇公司为灾后重建作出贡献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填补空白 创成果国内领先

2011年,创奇公司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还以邹仁松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邹仁松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公司技术研发团队对新产品进行技术研发,对生产工艺进行提档升级,对前沿技术进行探索研究等。

工作室刚成立不久,团队就接到一个大项目。“当时,成都市城市管理局找到我们公司,提出研发一种新型装置,既要解决车辆的超载冒载,还要解决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抛撒滴漏、尘土飞扬等问题。”据介绍,当时城市渣土运输车的超载冒载、抛撒滴漏、尘土飞扬等现象一直被社会诟病,老百姓怨声载道,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当时运输车辆的顶部密闭装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团队接下这个新课题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时间紧、任务重。邹仁松和团队成员迅速做出了几套方案,在不断的商讨中,方案几次被推翻,大家重新调整思路。“最难的不是方案被业主单位否决。”邹仁松说,最难的是所想和实际所做的有差距,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最艰难的时刻,公司季董事长明确表态,给他们注入了最充足的底气,“材料坏了重新再弄,需要外出学习给你们提供机会。”大家重振旗鼓,查阅各种资料,做各种模拟试验,在生活中找灵感,在试验中找规律。历时9个月,邹仁松带领团队利用折叠伸缩门和雨伞的原理,开发出了车厢顶部的密闭装置。在试验成功的那一刻,团队成员紧紧相拥,喜极而泣。

在整个研发试制过程中,他们做废了400多件大小工件,报废了10个成品样品,技术改进调整累计120多项,研发时间长达9个月。这其中的心酸和曲折,只有参与者才能真正体会。

在研发过程中,他们将专有技术和产品及时申报国家专利,并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等近10项专利的授权。

该产品获得了成都市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并在成都市大面积推广运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彻底解决了城市渣土运输车的各种诟病,近年来在全国推广,并成为该领域的参照标准。该项成果2016年被成都市总工会、成都市科技局评为成都市职工技术创新二等奖,邹仁松创新工作室也被评为2017年度成都市优秀工作室。

升级转型 房车提供高品质旅行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我市在都江堰景区举办了“带上文明游四川·诚信天府欢迎您”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创奇公司生产的“山川”牌房车也参与了该活动,一经亮相,就引来市民和游客的围观。

说起公司生产房车,邹仁松微笑说:“工作室取名为创新工作室,目的就是要不断创新,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2015年,公司为了协同区域经济发展,助力都江堰市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积极配合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决定研发生产制造房车。”

房车是移动的家,是自驾游的最好交通工具,解决了旅行过程中的吃住行等问题。邹仁松介绍,房车在欧美市场是家庭常备的交通和住宿工具,但在中国还算是奢侈品,就像10年前的家用轿车一样。不过,在不远的未来,房车定将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普通用品。中国的房车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因此,房车产品做好了,是为都江堰旅游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也会成为都江堰旅游品牌的一大亮点。

邹仁松和团队通过走访用户、调研市场,到欧美等地考察房车产品,最后通过项目的评估和研判,确立了房车的技术线路,并对产品定位和定型做了详细规划。但设计制作过程中还是遇到很多难题,既要满足常规的吃住行功能,还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实际体验。“工作室的成员经常废寝忘食,和我一起对每一个细节、每一处设计与制作进行沟通。”邹仁松说,通过几年的研发和生产,他们生产的房车产品不仅取得了国家的相关公告批文,还销往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等地。”

不仅生产房车,这些年,该公司在销售业务上也不断拓展渠道,积极参加各种房车展览,加入到房车旅游协会等。邹仁松表示:“消费者最有发言权,只有通过面对面的真诚交流,听取客户意见,才能促进我们在设计上不断进步和完善,为更多游客提供高品质旅游体验。”

弘扬传承 传帮带发扬工匠精神

采访过程中,邹仁松对困难说得极少,说起曾经取得的成绩也是轻描淡写。其实,对于任何一项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突破,其带头人都要付出很多。从邹仁松身上,记者看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

曾经在国营企业玻璃厂上班的他,见证了老师傅们精益求精的精神。流水线作业,一旦某一个环节出了故障就会导致整个生产线的停工,机修师傅们常常加班加点连续奋战二三十个小时。他们迎难而上的吃苦精神,想方设法攻克难关的匠人精神给邹仁松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创奇公司刚成立时,大多数班底成员都是从我市国营都机厂过来的。作为曾经的都机人,他们更是秉承了严谨、敬业、创新的匠人精神。所以一路走来,邹仁松从老师傅们的身上学到很多并始终践行。他这样理解工匠精神:“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以踏实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工作劲头,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这就是工匠精神。”

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就是传、帮、带,2006年和邹仁松一同进入公司的董治群告诉记者:“邹仁松特别乐意帮助人,遇到不懂的,他总是耐心及时地给予我们指导帮助。”在这种传帮带下,目前,邹仁松已有弟子20多名。

谈到别人的肯定和获得的荣誉,邹仁松淡定地说:“‘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将继续弘扬工匠精神,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戒骄戒躁,不忘初心,像我的师父们把工匠精神传承给我一样,我也要把这些精神和技艺传承下去,将工匠精神始终践行。”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黄文:一个男人的“农夫梦”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