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山飞去未休,插天一塔锁江流。”清代文人郭维藩曾这样赞美奎光塔。奎光塔位于都江堰市城南处,四面环立青城、灵岩、玉垒诸山,又有岷江水绕,自然雄秀万状,难怪为古今文人所颂。
中国建塔已有2000余年历史,保留下来的约2.5万余座,多为佛塔。奎光塔的兴建却与宗教无关,是邑人为点缀江山、振兴文风而建。灌县城诸山环抱、沃野千里,可在明代却文风不振,中举者寥寥。其时,风水师提议在城南建塔,状若文笔,以补风水之缺。于是百姓们修建了“奎光塔”,古时“奎”通“魁”,取名“奎光塔”有魁星点斗,文运光大的寓意。
始建于明代的奎光塔,初为石塔,明末毁于洪水。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灌县知县周因培深感文运不兴,于是带头捐钱,重修奎光塔。然而,因年代久远,古塔旧址早已渺无遗迹,只好重新选址。周因培认为岷江出山之后,如脱缰野马,水脉在平原上呈扇形散开,把灌县的文运冲散了,因此必须在恰当地点修一塔镇住文运。他到处识察地脉,夜观天象。一天,他登上文笔山魁星阁,举目向城南望去,但见平林漠漠,稻浪翻滚,似有地灵之气。入夜,他惊喜地发现:北斗魁星与魁星阁塔尖两点连线向南延伸处,正是他白天所心仪的塔子坝那片田野。次日,他兴冲冲来到塔子坝,命人除去荒草,刨开泥土,竟然与古人不谋而合——挖下去几尺后,正是古人建塔的塔基,断砖历历,石礅犹存。
数年后,奎光塔重建落成。传说,落成庆典那天,灌县城内热闹非凡,鞭炮鼓乐齐鸣,人们纷纷来到塔下参加庆典。仪式中,四川提督学政命人传奎光塔设计师掌墨师上台,问他修的奎光塔是西方重还是东方重?掌墨师急忙叩头道:“启禀大人,不偏不倚,四方一样重。”学政怒喝道:“来人!拉下去重责四十大板!”掌墨师大呼冤枉。一行刑皂隶低声对掌墨师说:“学台大人是河西人。”掌墨师恍然大悟,急忙道:“西方重!”学政抚掌大笑道:“啊,这就对了。”“重”与“中”同音,台下的河西秀才、举子们拍手大笑,高呼:“河西中!河西中!”
庆典后,河东的秀才、举子们不服,就在奎光塔东面,种了一棵香楠树,希望用香楠树的重量,来产生“东部重”的效果。这棵树越长越美,根深叶茂,四季长青的墨绿色使奎光塔不仅风景迤逦,似乎也使景观的重心转向了东方。祈求“东部中”的学子们,常对此树叩拜焚香,久之,此树成了“神树”,引来各阶层人士崇拜祈祷。
重建后的奎光塔坐南向北,通高52.87米,为17层密檐式六角砖塔,是我国已知古塔中层数最多的,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年前,奎光塔下是一片辽阔的田野,如今,四周已是高楼如林、车流不绝的闹市,塔依然巍峨矗立,而它的伴侣——香楠树已逝。站在塔前,只见塔门上嵌石制横额一方,刻有“奎光塔”及“清道光十一年辛卯建”字样。塔基以上每层密檐均由12层青砖垒筑,有的青砖刻着“清”字或“清邑令周修”的标识。塔内设砖砌筑马蹄形塔心柱,置穹隆顶的塔心室和券拱顶的观景回廊。塔各层六面都有有采光、通风的壶门式小窗。塔檐、塔身次第内收,递收幅度逐层略微加大,使外廓微有卷曲。塔身挂有铁风铃,风吹铃响,其声悠远,像是述说着古塔百年历史。
灌县百姓感激周因培筹资建塔,振兴文风的功绩,在奎光塔旁建有“周公祠”,敬书“崇儒”二字。在周因培的倡导下,灌县尊儒重教蔚然成风,先后兴建了岷江书院、灵岩书院、官家花园书院、临江书院、味江书院,还重修了文庙和文昌宫,一时文风大振。奎光塔还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经历了170年的岁月,塔身部分砖体挤压受损,逐渐倾斜,最终形成中国版比萨斜塔。自1994年至2008年,都江堰市对奎光塔先后进行了4次修复。2008年地震过后,奎光塔再次维修加固。“春和秋爽,含烟藻天地之容;野旷川澄,望气扶风云之助”。直上云霄的奎光塔,四周绿树环绕,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秀丽的风景,于2005年以塔为主体建成奎光塔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
步入奎光塔公园中,亭台楼阁、粉墙瓦黛与古塔相辉映,显得园中古色古香。在此锻炼健身的市民颇多,或打太极、玩柔力球,或唱歌、拉二胡等,演绎出悠闲自在的慢生活。而今,奎光塔作为都江堰市标志性古建筑,静默地矗立,等待探访者前来。(黄代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