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聚焦社区这个基本单元,构建起由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机制,一系列可视化的工作成果逐步呈现。城乡社区形态发生变化,居民心态也需有提升。在银杏街道王家桥社区,一系列柔性服务正逐步打开社区居民的“心墙”。
将文艺演出送入居民家中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5月20日上午,银杏街道王家桥社区居民周碧光、陈莲生家迎来了一拨特殊的客人,来自王家桥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和社区文艺志愿者组成表演队伍,为他们送上歌舞表演和小礼物。
离“舞台”只有1米,周碧光、陈莲生就这样坐在自家沙发上,观看完了整场演出。对于常年独居的老两口来说,这是一份久违的热闹。“我脚不方便,所以平时我们两人不常出门,稍微有点事情,社区都会主动来关心,让我们感觉不孤单,有大家庭的温暖。”周碧光告诉记者,他和老伴今年都已77岁,夫妻俩将青春岁月洒在了祖国边疆,退休后搬来都江堰市养老,在这里他们找寻到了归属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王家桥社区共有8个住宅区。通过近两年社区发展治理各项工作的实施,各小区、院落形态有了变化。而硬件设施达标后,如何凝聚人心便成了王家桥社区探索的重点。
“我们主要采取柔性服务思路,团结社区力量,以活动为载体凝聚人心。”王家桥社区党委书记张颖告诉记者,除了普通居民外,王家桥社区所辖的各类住宅区内还居住着大部分独居老人、失独老人和失能老人,他们大多出门不便,所以也不愿主动参与到社区各类活动中。“针对这部分人群,我们就把演出送到他们家里。一方面体现了社区对他们的关爱,解除他们的孤独感,强化归属感;另一方面也是发动辖区内的共建单位和小区自己组建的舞蹈队加入,调动大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张颖告诉记者。
文艺演出带给居民满满幸福感
利用柔性服务思路,王家桥社区有效整合辖区资源,携手辖区共建单位,于今年初创新推出了文化服务项目——《有爱就有家,和谐常开花》。由社区文艺团队的演员和辖区共建单位的文艺志愿者自愿报名组成的演出小分队,主动将活动与服务送进了社区各院落,送到了居民家门口。
由老老少少十几个人组成的演出队伍,为居民们送去的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舞蹈,一首清唱的歌曲。这样的演出不见得专业,却给居民送去了满满的幸福感。居民谢桂清说:“我们老年人就希望热热闹闹,虽然儿女不在身边,但有社区这个大家庭的关爱,我们感到了温暖。”居民米双凤说:“志愿者们不仅给我们表演,陪我们聊天,还给我们做了帽子、衣服,教我们制作手工丝网花,实在是太好了。几句话表达不完我对他们的感谢,我很久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温情了。”
对于居民的感激之情,王家桥社区共建单位代表秦云丽说:“其实我们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是王家桥社区的一份子,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融入进来,我们也很满足。”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一场演出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社区必定更有温度。(本报记者 胡馨怡 刘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