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时,雨露未干,啁啾的鸟雀似乎还在与前夜缠绵,那欢唱,醉了流年。在都江堰市柳街镇,保存完好的川西林盘里,绿道环绕,炊烟袅袅,农舍里的石磨声若隐若现。
循着儿时熟悉的声音跨进门槛,土灶生着火,郑师傅在石磨前忙碌,虽然还在磨豆子,但这农家豆花的清香已沁入心脾。
前几年,郑师傅一直在外打工。过去在这个农耕小镇,除草种地忙活大半年,几亩田换来的只是几千元微薄的收入。全家人的吃穿用度,若是只靠几亩田,那就只能空饮东南西北风。去年开始,郑师傅选择返乡,开起了农家乐。
川西平原的柳街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错落交织的林盘是这里最明显的标志。在林盘修复保护过程中,当地政府在原有机耕道的基础上修起了绿道,将一家家院子、一座座林盘巧妙串连,形成了处处有景、家家有路的乡村画卷。
在七里诗乡核心景区,绿道逶迤,穿梭在七里诗乡的田间地头,成片的油菜田吸引着无数游人慕名而来,赏花、拍照、徒步......而郑师傅家所在的郑家院子,恰好镶嵌在这一大片金黄色中,任由花香包裹,蜂蝶狂舞。
石磨豆花是郑师傅招待休憩人群的招牌菜。豆子是自家田坎上种的,磨出来的浆经过一番传统工序后,跃然眼前的是一碗碗嫩而回甜的豆花。饭后,一杯青城雪芽,就着眼前的景与色,微躺或打盹儿,便不负这最好的季节了。
和以前相比,郑师傅的脸上多了几分笑容,他欣喜于足不出户就能养家糊口,既陪了家人,又看到了小康。游人如织的季节,仅仅一个月,就能有5万多元的收入。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全靠这一条条绿道,全靠这一座座林盘,全靠这乡村旅游的东风刮到了柳街啊!”
从郑师傅的农舍出来,沿着门前的绿道向北漫步,几分钟就能到达另一处网红打卡地——黄家大院。在这个传统的农耕小镇,出现了一种新的业态,聚集了几十家各具特色的民宿。农民把自家的农房腾出来,在这庞大的林盘中,儿时的记忆、妈妈的味道,任何一处都能唤起你久违的思绪,寻找、回味那份恋恋不舍的乡愁。站在这里,扑鼻而来的不再是菜花香,而是那厚重的文化气息。青砖黛瓦、房檐木梁,甚至是脚下的青石板上,诗、书、画无处不在。自从南宋诗人陆游在柳街写就《夜宿布金寺》以后,这里的诗风、诗韵就代代相传,孩童吟诗、诵诗,农人念诗、写诗,行行诗句中,处处都是新农村的新景象。
杨牧诗舍、又竹堂……当代名人的足迹随处可见。
正是因为诗歌,柳街才如此受到文化名人的青睐,每年的中国田园诗歌节,都会看到大咖齐聚,杨牧、舒婷……
文化浸润中,少不了有一份乡野乡趣。
在几棵银杏树下,有一家“吴名塘”小吃。这可是一家网红店,到柳街必吃,号称“柳街五星级大酒店”,油炸洋芋和冰粉是标配。你在柳街若是有熟人,领你吃“吴名塘”,这样的接待规格不亚于星级酒店。最重要的是,游人也好,农人也罢,亲民的消费是没有人群限制的。
说到农村,若是在过去,我们很难跟“网红”一词挂上钩,可是,当你真正出生于农村,扎根并生活在农村,你会发现,有些农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
近些年,柳街一直在探索乡村旅游新路径,发动群众,留住游客,找回乡愁。
或许,我们再也不愿用“农村”来形容柳街,林盘串连、绿道环绕、山水可见、袅袅炊烟……这一幅幅美好的画卷应该用“乡村”来诠释更为贴切。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孝德教授曾说:“我们必须读懂乡村,才能建设好乡村。乡村是中华民族信仰圣地、民族文化生发之根、耕读礼乐教化之所、财富经营储藏总部、归根修养生息之园、智慧建筑诗意生活之乡、文明兴盛衰微密码。”正是因为找到了通往小康大门的钥匙,这个传统的农耕小镇才能成为网红,受人追捧。
林盘中穿梭,绿道上漫步,处处为春,鸟语花香,脸上的笑容是农人对幸福生活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