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河位于都江堰市古城区内,是一条长近400米的小河,因两岸植满柳树而得名。五月的杨柳河可谓是苍翠欲滴,岸边依依的垂柳随风荡漾,发出悦耳的“沙沙”声,像是述说着迷人的往事,不禁泛起了记忆小河里的波光粼粼。
黄代凤 文/朱容 图
岁月静凭杨柳拂
说起杨柳河,就不得不说它的取水口三泊洞。都江堰建成之后,有文翁开办学校、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成为扩大都江堰灌溉效益第一人,杨柳河赖以引水的三泊洞就是其中之一。后不知是哪朝哪代哪位爱民的地方官,为了城市的安全,辟了这条当初深丈二阔二丈的小河,引岷江水注入,成为护城河。
到了宋代,永康军判官刘随在一次县城遭流寇劫掠,他带兵驱逐匪徒之后,认为东城无城墙,是老百姓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的原因,便号召百姓沿护城河植柳,让万株柳树携手而立,形成天然绿色屏障护一方城池。遥想那时,一座古老的城池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偶尔露出一角飞檐、数沟青瓦,每当微风轻拂时,柳枝摇曳,碧波荡漾,一座城池便从一个今人不曾路过的时代里转眼间生动起来。
元代,灌县升格为灌州,县城的发展早已越过杨柳河,出现了远达蒲柏桥头的下东街、朱紫街、三官桥街等街区,杨柳河就不仅是一条护城河了,它正式作为一条灌溉县城以北沿山田地的灌渠,如一弯碧带般穿城而过。元以后,到了清朝雍正、乾隆、嘉庆三代,流浪连绵、处处闻莺的杨柳河已发展成为风光秀丽的临水宜居之地和繁华的商圈。那时,喜欢临水而居的人们就在杨柳河两岸建起了房屋,其中不乏如曾家大院这种庄园式建筑的四合院,均为一至三进、青瓦粉墙,错落有致点缀于花红柳绿中,从此,杨柳河作为一条繁华的风景河深深印入人们脑海。沧海桑田,如今那些四合院早已不复存在,仅在历史的记忆里留下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深深眷恋。据说,那时杨柳河水清鱼多,天一热,孩子们就喜欢在里面游泳打水仗,或用竹编的撮箕在河里捉鱼,很是欢快。而大人则最是享受在杨柳树下歇脚、乘凉的惬意。
在杨柳河不断成长的漫长历史中,本土水利专家官兴文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他在民国时期担任水利知事的5年里,为都江堰水利事业殚精竭虑,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也是当时将杨柳河导江堰改名为兴文堰的原因。一条无言的小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以致许多年后,我们还继续探寻杨柳河的文化密码。
信步漫游杨柳河
如今的杨柳河依然热闹繁华,是市民游客到古城区的打卡胜地。从幸福路行至幸福舞台,转个弯,杨柳河便绿意盎然地蜿蜒于眼前。浩荡的岷江水在此一改其烈性,宛若一位邻家女孩,端庄静淑地流淌着,与青枝绿叶的杨柳树一同渲染出城市之美。
听,老水车“吱吱呀呀”转个不停,与潺潺流水一唱一和,浅唱低吟出杨柳河的千年历史;看,两岸游人熙熙攘攘,穿梭于小桥流水间、依依杨柳下……如果说一河碧水如少女的轻曼身姿,那河上的一座座小桥则像镶嵌在其上的花冠、束腰、环佩等。杨柳河一路走过唐风宋雨,与三泊洞桥、大观街双桥等7座桥相伴而行。每一座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其中,建于宋时的将军桥最具传奇色彩。据说灌口有一次遭到贼寇突袭,一位年轻将军带领军队从永康军驰援,在东门护城河边击溃来犯之敌,解灌口人民于危难中。为了感谢这位英勇的将军,大家把护城河桥命名为将军桥,赋予了该桥纪念碑般的意义。故事随时间长河流传,桥却随之逐渐老旧破损,直到后来复建。新建的将军桥、柳城桥、观音桥、广安桥、大官桥、朝天桥均以青石砌就,连贯河两岸,或为拱桥、或为平桥,各具特色,延续了原有古桥的文化气息。
信步漫游杨柳河,河边的风景随着时代变迁早已焕然一新。不仅有“深淘滩 低作堰”这样独具都江堰水文化元素的六字诀融入河景,还有“抬轿子”“铁匠铺”“放牛娃”“茶余饭后”等充满浓郁川西坝子特色的小景置入两岸,将杨柳河所蕴含的都江堰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喜欢杨柳河不仅因其环境优美,更在于它的现代气息,在这里不仅可以逛服装店、饰品店等精致小店,还可随意找家美食店或水吧,坐在河边,置身于娇艳欲滴的蔷薇等花间,一尝美食的同时,品味悠闲自在的都江堰慢时光。
看那一条条细细的柳枝从杨柳河旁逸斜出,清风拂来,如绿丝绦般随风飘逸,在小桥流水间荡漾出如诗般的美轮美奂。此时,坐于河边小凳上,看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一种舒适而赏心悦目的感觉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