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02/22/003524.html

等待处理…

安澜索桥——岁月中的摇晃与坚定

点击量:205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安澜索桥位于鱼嘴下方,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小时候只知道它叫索桥,每次去景区游玩都忍不住要在这座古索桥上来回走动,感受桥身左右摇晃时带来的刺激与欣喜。长大后依然喜欢置身桥上体味儿时的欢乐,那晃晃悠悠的喜悦总让人回味无穷。

渡 成连理之道路

索桥,又名笮桥、绳桥、竹桥等。《华阳国志·蜀志》有李冰“通笮”的记载,《水经注·江水》也说“渡江有笮桥”,由此可见索桥的修建不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索桥的建造彰显了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的阻隔,就地取材利用竹木资源改变生活的智慧与勇气。

安澜索桥在历史长河中经风雨、历沧桑,宋代前被称为“珠浦桥”,后于宋淳化元年,大理评事梁楚知永康军对索桥重建后,以官名命桥,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灌县秀才何先德夫妇联合民众复修此桥,两岸行人可安渡岷江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说起“夫妻桥”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相传,200多年前岷江里有一条孽龙,它经常兴风作浪,使舟楫难渡,翻船事故时有发生。数里之江只有一个伏龙渡口,且被把头霸占着,过江收费高昂,老百姓苦不堪言,因此,人们把这个渡口叫做“霸王渡”,有“走遍天下路,难过霸王渡”之说。这情形,被教私塾的老师何先德看在眼里,忧在心头。他虽无权无势,生活拮据,但乐善好施。他想到这里曾经有过的索桥,便决心要把桥再建造起来,为民众造福。然而,这么大的一件事办起来又谈何容易,他只不过是一介书生,没有建造索桥的本领,江面这么宽,水流这么急,桩该怎么打,索该怎么牵,料从哪里来,钱从何处集……面对重重困难,何先德毫不畏缩,他查看地形水文,查阅历史资料,请教石工、篾工,四处筹集资金;成竹在胸以后,他将建桥计划用公文形式呈报县府衙门,经官府同意之后,便开始建桥。老百姓听说何老师带头建桥,非常感动,纷纷出钱出力,而那渡口把头却深为忌恨,怕修桥以后会断他霸王渡的财路,因此,一直在寻机会挑衅,妄图破坏修桥。索桥眼看就要修好了,一天,有两个樵夫不听劝阻冒雨过桥,不幸坠江而亡。渡口把头抓住这个把柄,勾结官府将何先德陷害。这件事在民众中引起震动,群起拥戴其妻何娘子继承丈夫遗志,领头继续建桥。桥建成以后,何夫人就不见了踪迹。有渔民说,何夫人投江寻何公去了。因这份对彼此坚贞的爱情,后来百姓又把安澜索桥称为“何公何母桥”。

多少年来,安澜索桥的故事像滚滚岷江水般长流不息。这个故事还被编成川剧、歌舞等广为流传。安澜索桥是竹索桥的代表作,清朝再建时,在桥梁建筑上作了许多改进:由石头和木桩做成桥墩,粗如碗口的竹缆系在两岸石柱上,缆索上横铺着密集的木板,桥面两侧各有6根较细的竹缆做栏杆。1974年,兴建鱼嘴外江闸时,经国务院批准,安澜桥往下游移了100米。新建的桥长261米,竹索改为钢索,木石桥桩改为钢筋混凝土桥柱。南北两岸平房式桥头堡改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中间的单层金刚亭改建为藻井排檐六角亭。桥身造型保持原有风貌,更富传统气质,其上飞檐画栋,古朴雅丽,极具观赏价值。

安 守两岸之往来

安澜索桥除了是何公何母的爱情之桥外,也是岷江两岸百姓的安定之桥。索桥横跨岷江两岸,是当地百姓重要的通商口岸,它连接着川西平原和阿坝,是藏、汉、羌族人民重要的交通枢纽。曾经在都江堰呆过很长时间,在这里留下过许多诗章的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用很严谨的笔法将“长百二十丈,广十二绳”的安澜索桥记在了他的《吴船录》里并以诗记之,至今读来,仍可想象当时索桥壮景。自古以来,安澜索桥就是诗人与画家描绘的对象,从唐宋开始,杜甫、苏轼、张大千等纷纷用诗文、绘画描绘出索桥壮丽。直到后来相机的诞生,安澜索桥开始有了真实影像。1905年,日本著名学者山川早水来到都江堰,留下了关于安澜索桥的最早影像。

今天的安澜索桥虽已失去交通要道作用,但它却成为都江堰市极其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桥历史的“活化石”。来都江堰市,不妨来此感受一下唐风宋雨中的安澜索桥,听一听时代的足音。

安澜索桥与玉垒山、岷江水融为一体,如一幅美丽画卷般美轮美奂。晴天,太阳初升时,站在鱼嘴处望向索桥,被红日映红的江水波涛汹涌,奔腾着东流而去,安澜索桥横跨江面、悬于天际,远远望去桥上之人犹如走钢索一般行走于空中,险峻之境不禁让人惊叹。若是遇到雨天,一片水天相接的景象朦胧美妙,此时桥下石墩与桥头隐于水雾中,只见行人如穿梭天际间,烟雨中的山、水、桥如泼墨般渲染于天地之纸上,一幅如梦如幻的水墨画尽现眼前。

远观后,再走上安澜索桥,便可近距离感触桥的历史。只见脚下钢索上面铺着一块一块的木板,木板间略有缝隙,木板不宽也不长,最多可容三人并排走。置身桥上,看得见木板下面岷江的绿水,也看得见桥下的砂石,放眼远望,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雄壮广阔,景致蔚为壮观。冬天水少,桥显得更高,要是人在桥上走,眼睛望向水面就会看得头晕眼花。幸好桥两旁有缠了麻绳的扶栏,实在害怕还可扶着绳索过桥。走在桥上,桥身左右摆动,走的人越多,摆动得越厉害,遇到不怕事的小孩在桥上跑动,桥晃动得更厉害。此时忆起何先德夫妇修桥的初衷,不禁让人心怀感激,正因为有了何公何母的智慧与勇气,才有了而今横飞江面的安全之桥,使得如今小孩也能够在桥上跑来跑去,发出一阵阵笑声。

穿过安澜索桥,二王庙下立有何先德夫妇石雕,石雕下有文字记载,详述了夫妻二人修桥功德。伏龙观中也收藏有何先德夫妇合葬墓碑,碑竖于清嘉庆二十二年二月十九日,高1.76米,宽0.86米,系1982年2月在当时的大观乡园林村一农家发现。此碑的发现,佐证了何先德倡议修建索桥的历史为:何先德系贵州大定府毕节县人,生于乾隆四年,娶妻杨氏,育五子二女。嘉庆八年五月十五日,见白沙渡翻船,淹死一百余人,当即联合地方乡绅,痛陈利弊,恳请官府修桥。嘉庆九年五月动工,功竣开桥,取名“安澜桥”。桥成告捷,老死桑梓,亡年70岁。修正了民间传说和有关文艺作品中何先德修桥被冤杀,妻承夫志,继续修桥为夫雪冤的误传。

传说总是美丽的,这也是每年情人节许多有情人相约在这“天下爱情第一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同走过夫妻桥的浪漫所在。安澜索桥本就是一座充满爱的桥,它是连通内、外江的交通要塞,也是两岸民众互通之桥,更是夫妻齐心合力为民造福的安度狂澜之桥。

黄代凤 文/张铨生 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一顿火锅带来的温暖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