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老灌县话叫“看人”,是旧时启动婚嫁程序的第一步。马及时先生在《枇杷树下的初恋》一文中,记录了一次“看人”的经历,他笔下的那位姑娘将一大团牙龈屎刮在指甲上,放在鼻尖闻了闻,在银铃般的笑声中,将牙龈屎使劲揩在枇杷树丫上。这段描述让看文章的我觉得既恶心又好笑。时代的车轮向前飞转,到了互联网时代,“看人”也成了“见网友”。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很多人开始聊QQ,于是流行一个段子,约网友见面,碰运气,不过见到“恐龙”和“青蛙”的机率比较大。不懂的可问度娘。这时候就需要点机智,要和对方说“寝室失窃”,乘机开溜,若是实在受不了,可称“寝室失火”,立马开溜。
到现在,又有了诸多手机交友软件,上点年纪的人确实搞不懂了。只不过“相亲”还是有的,那么多“宅男”“佛系青年”,婚姻大事免不了还要父母出面。今天就聊聊相亲那些事。
话说二十多年前,文学的热潮还没有完全过去。我有位朋友,第一次应约和女孩见面,看对方长得斯斯文文的,想当然地以为人家喜欢文学、喜欢浪漫,就从《诗经》开始聊起,再到唐诗宋词,再到朦胧诗、后现代主义……女孩子一直笑眯眯地看着他,让他感觉这招有效。第二天,他约人家女孩子到家里,拿出连夜打造的几首新诗,什么“大海上掀起蓝色的波涛”,什么“我看到的世界通常透过我的眼泪”,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番。谁知道情况有点儿不对,女孩子明显有些不耐烦,说还有点事就匆匆走了。
至此再无下文,让这位朋友百思不得其解。
我的朋友终于忍不住了,跑去问介绍人。介绍人说:“你一定要我说,就不要怄气哦。”他连说不怄、不怄。只求真相。原来,女孩根本就听不懂他的文学,第一次见面,看到他穿几千块的名牌衣裳,以为他家庭条件还可以,结果到他家里一看,空调也没安,电脑也没装,饭桌裂了条口子还在使用,还聊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于是只想及早抽身。
这让我这个热爱文学的朋友备受打击,从此再不与别人聊文学,喝了酒也不聊。
还有位朋友,通过亲戚介绍认识了一位小姑娘,样子乖巧,还善解人意,在一起聊了几次,还算投机。朋友为了证明自己交际广、门道多,还约了几位有头脸的朋友一起到农家乐玩。朋友里有当警察的,有做生意的,还有位是搞体育的,长得英俊潇洒,暂且给他取个名字叫“陈仓”。小姑娘和这群人相处得非常融洽,朋友们也私下夸我这位朋友有眼力,让他内心舒服不已。有段时间他工作较忙,没和小姑娘见面。偶然碰到当警察的朋友,问他,“你周末到青城山玩,为何不叫我们一块?”朋友很纳闷,“没有啊!”当警察的朋友说:“你还骗我,我在陈仓家里,看见他和你女朋友的合影,难道你们不是一起去的?”我这位朋友一股黑血上冲。为了保全面子,他只好说:“忘记了,忘记了,是一起去的,一起去的。”这叫牙齿打烂了往肚子里吞。他后来喝醉了酒,红着一双眼睛对我说:“你说所谓的朋友有好凶险,神不知鬼不觉就把墙角给我挖了。”
一晃二十来年过去了,朋友还是朋友,当初相过亲的人早已不知身在何方,聚会时偶尔还当趣事讲讲。社会在进步,是因为变得有趣得多,在古代,两个不认识的人就拜天地、入洞房,岂非无趣得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