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都江堰。(贾旋 摄)
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要尺度。都江堰水文化作为天府文化的主要源头和重要组成,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成都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到都江堰市现场办公会提出“深度挖掘水文化,将都江堰打造成为世界水利文化发展、研究、探讨和体验的圣地”系列重大指示,对于推进都江堰水文化资源具象化、产品化、旅游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市委办课题组围绕都江堰市如何更好地开发水文化、助力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此篇调研报告,以供读者参阅。
一、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都江堰水文化是都江堰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在修建和维护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核心是人对水的治理与利用,集中体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气智慧及人水和谐相处的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特点:
(一)蕴含道法自然的治水哲学。都江堰水利工程取材自然,顺应自然,蕴含着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急流缓受,不与水敌”等等,这些精华的文化底蕴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工程利用地势水势,采取无坝分水、壅江排沙等独特治水技术,实现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灌溉,顺应水的自然特性。整个水利工程构成简洁,建筑简单,各个组成部分形成科学联系整体,适应自然环境,实现人水和谐,与中国古代哲学道法自然观相一致。
(二)遵循人水和谐的价值观念。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与水息息相关。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后,各朝各代把都江堰的修复、整治看作是“兴水农之政,为足民之大事”,实现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因朝代更迭、制度变化而废弃,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创造了富庶的文明,《史记》描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对成都平原的兴盛、文化的保存与传承起到巨大作用,创造了人水和谐的典范,是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范例。
(三)坚持人本主义的水神信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是对自然的人化。水患让人饱受痛苦,当水危害到人的时候,无论是鲧的“堵”还是禹的“疏”,都显示了先民面对自然灾难时的勇气。在都江堰市流传着很多治水人物勇斗恶龙的传说故事,本质上折射出人们需要新的神灵代替,李冰作为治水有功的神话人物取代早期的自然之神,是人类战胜自然、兴利除害的图腾,是蜀中人民勤劳智慧、勇于创造、生生不息精神的发展。
二、都江堰水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
(一)水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欠缺。长期以来,都江堰市旅游发展侧重于景区门票收入,对旅游商品尤其是跟水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开发重视不够,严重落后于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对能体现都江堰市地域特色、水文化内涵的可视性旅游商品没有深入挖掘和开发,本土传统名优特色商品、特色旅游商品街、规模旅游商店建设几近空白,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核心产品没有,供游客带走的文创产品供给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制约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
(二)文化旅游核心吸引物缺乏。当今的旅游者不再像过去只满足于走马观花曾经来过的感觉,他们更需要身临其境体验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文化差异带来的体验和感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卓有成效的城市,都成功结合各自文化资源打造了旅游核心吸引物,比如浙江杭州,其结合宋城打造,将良渚古人历史、宋皇宫辉煌、岳家军传奇、白蛇许仙故事等文化资源编排成《宋城千古情》演艺IP项目,实现宋城年接待游客超900万人次。总体上看,都江堰市文化吸引物、旅游吸引物很多,但缺少文化与旅游成功对接的核心吸引物,现结合水文化开发的《道解都江堰》规模档次不够,缺乏足够市场吸引力,不足以支撑文旅市场的发展。
(三)文旅融合发展专业人才短缺。由于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外来人才难引进,现有人才留不住,都江堰市严重缺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领军人物,尤其是缺乏既熟悉都江堰水文化,又懂旅游管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形成从策划、引导、管理层面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致使水文化旅游开发不足。目前,虽然都江堰市已经出台了人才引进培育扶持办法,但并未专门针对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人才进行奖励扶持,对于文旅人才的招引吸引力极其有限,难以短时间内吸引到文旅开发人才。
三、都江堰水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原则
(一)坚持市场性原则。随着旅游消费时尚和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资源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入时或过时的问题,因此,都江堰市在水利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依据,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开发出适时对路的旅游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二)坚持特色性原则。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独特性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原则。都江堰市在水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持其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凸显个性、彰显特色,突出水文化的独特文化魅力。
(三)坚持创新性原则。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创新的文化理念可以引导都江堰水文化旅游开发向更高层次演化,符合现代旅游者的旅游审美需求,使都江堰水文化旅游开发更加符合消费时尚。因此都江堰水文化旅游开发要不断创新,留住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
(四)坚持主题性原则。文化旅游开发主题不突出,对旅游者吸引力较低,难以形成鲜明的旅游印象。因此,都江堰水文化旅游开发要体现资源自身特色,不要人工雕饰,要保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适应,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四、都江堰水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对策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发展现代旅游的本质需求,是实现都江堰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都江堰市要准确把握旅游发展趋势,依托特色资源,融入水文化元素,加快形成“赏景点、品文化”的旅游发展格局。
(一)项目驱动,不断增强水文化生命力。项目是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都江堰市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按照定位准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要求,加快实施一批有文化影响力、旅游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实体项目,实现功能区产业集聚。在都江堰景区附近,选址建设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李冰博物馆,打造成为都江堰水文化展示客厅;在金马河东岸,打造滨水文化长廊,开发游客居民亲水近水乐水空间,致力打造一条李冰治水文化体验之路、水文化创意产业带;在城区各公园、节点广场等植入水文化元素,注重都江堰水利府、官家花园等水文化遗址保护重建与改造,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不断提升水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生命力。
(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水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硬性配对,只有选择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都江堰市水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关键在于整合提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竞争优势,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建成立李冰治水研究协会,号召威尼斯、阿姆斯特丹等世界著名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发展繁荣的城市共同组建全球水利城市联盟,并定期举办研讨活动,积极争取在都江堰市举办国际水利学大会,弘扬传承李冰治水文化,分享全球治水及水与城市相融互动、共促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并实践运用到全球水利事业发展中,共促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彰显特色,大力丰富水文化体验活动。在旅游中注入水文化因子,就要注意改变水文化展示的单一模式,把静态的水文化资源、分散的水文化元素、高深的水文化内涵转化为既有鲜明特色,又有较强参与性、趣味性的文化体验活动。都江堰市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进知名创作运营团队,依托李冰治水传奇故事,精心策划举办全球拜水大典,涵盖水上摩托艇赛事、中华龙舟赛事、万人取水放生朝拜、李冰文化节等系列子活动,丰富游客文化体验内容,使游客能有另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观摩。要引进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民营企业和演艺机构,通过承办合办形式,创作具有以都江堰水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演艺节目,培育打造新的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演艺品牌,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带动旅游消费。
(四)依托资源,积极开发水文化旅游商品。旅游商品是旅行的美好回忆,是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代言。都江堰市要尽快制定水文化旅游商品开发规划,实施精品、新品工程,定期举办水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创造大赛,加强水文化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四大类”的创意研发,注重开发水文化旅游创意影视、动漫、游戏、小说等新型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要加大水文化旅游商品的策划、包装和展销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从事商品的创意研发、生产销售,建设一批水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创意基地,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同时,要整合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具有都江堰水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形成集聚效应、体现专有特色,致力打造成为游客来都江堰市旅游的主要参观旅游项目之一、旅游购物中心。
(五)强化保障,优化水文化旅游发展环境。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都江堰市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促进文化与旅游在规划编制、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宣传推广、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紧密结合。要建立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出台扶持水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引导政策和激励制度,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要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开展文化旅游从业者职业培训,提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工作室、文化名人、创意人才等从事水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研发和生产销售,有计划、有步骤推出一批素质高、熟悉本土文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和导游人员。(中共都江堰市委办公室课题组 谭凌云、胡继东、汪彦、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