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回首我国各个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卫生领域绝对称得上独树一帜。
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1.5T核磁共振、全数字DSA血管造影机、螺旋CT机、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现代化医疗设备;从“接班”医生到博士后医疗专家;从乡村诊所到三甲医院……40年来,在全体卫计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基层医疗硬件提升,家庭医生入户签约,全过程提供持续稳定的基本医疗服务;智慧医疗实施开展,除远程诊疗还建立了网络平台,疑难杂症有专家诊疗;医疗人才建设不断进步,全市副高及以上职称300余人,研究生(硕士、博士)140余人。我市已建成两大综合医联体和两大专科医联体,将27个基层卫生院作为网底,188个村、社区卫生站为补充覆盖全市。随着医联体的建设,初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在市内,康复回社区的良性就医格局,患者市内就诊率达90%以上,进一步夯实了分级诊疗实施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以柳街镇卫生院沿江分院(以下简称沿江卫生院)为例,记者通过采访医生、村民等见证人,讲述该院如何从曾经全市医院服务水平末尾到今日的首位发展历程。
40载青春 见证乡镇卫生院发展变化
去往沿江卫生院当天的天气特别晴好。在沿江卫生院,全科主治医师徐永洪穿着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接诊病人应接不暇。
1980年,17岁的徐永洪高中毕业接父亲的班进入沿江卫生院。其父亲从1956年至1980年期间一直在该院担任院长。进入医院后,徐永洪跟同时上班的几位同事一起去了当时的灌县卫生学校学习临床专业,两年学习结束,考取了医师资格证和执业证,一直在该院工作至今。曾经的青春小伙,到如今已变成双鬓斑白的老者,徐永洪见证了沿江卫生院的发展变化。
“1953年左右,我父亲和其余几位老师一起组建了一个私人诊所。1956年,该诊所更名为顺江医院,当时一共只有7、8个人。”在徐永洪的记忆中,1980年他刚进入医院时,医院已更名为沿江卫生院,全院职工只有16人,3间病房,门诊量很少,逢场最多就五六十人。“我们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救治水平属于中下等”。徐永洪特别提到,在当时的顺江片区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石柳安青徐八顺”,分别指石羊、柳街、安龙、青龙、徐渡、八角、顺江七地,这七地都设有卫生院,而沿江卫生院排末尾。
当时的沿江卫生院仅有几间木头房子,几易其址,从最初的三四百平方米到如今的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沿江卫生院已经是白墙黑瓦的川西民居风格,曾经一天五六十人的门诊量到如今四五百人,今日的沿江卫生院,已经成为我市乡镇卫生院的排头兵,从曾经的末尾到今日的首位。
“输血”变“造血” 一路高歌猛进
沿江卫生院地处都江堰市最南端,与温江区、崇州市交界,距成都市50余公里。40年来,医务人员构成、门诊人次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20年时,医院职工22人,具有中专学历2人,医师4人,护士6人,年门诊人次不足5万人,辅助检查只有三大常规,年业务收入几十万元。而如今,沿江卫生院已拥有职工85人,大专文化以上学历66人,主治医师4人,医师16人,执业护士28人,其他医技人员24人;业务范围覆盖周围三地6个乡镇,半径15公里,人口20万左右;每天门诊数近500例,住院床日近百例,是我市业务量最大的基层卫生院,多次获得成都市“十佳”基层卫生院的称号,2017年荣获四川省农村卫生院2016年度管理优秀奖。当谈到这些成绩时,沿江医院职工的眼里已然充满感激与骄傲,风风雨雨几十载仍历历在目。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在市卫计局的领导下,在农工党成都市委会的长期帮扶下,沿江卫生院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明确了新时期医院发展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务实有效。卫生院通过组织专家讲座、“传帮带”等形式,加强对该院医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临床经验培训教育提升技术水平。上级专家到院后,经常开展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培训和现场教学查房,一带一,手把手地培训医务人员。院长王良润介绍:“为了让医护人员转观念、转作风,进一步提升医院‘造血’能力,我们选送医护人员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上级医院进修提升,切实提高医院的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
善行义举赢得百姓赞誉。多年来,沿江卫生院在农工党成都市委会帮扶下,组织专家1200余人次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百余次,惠及周边群众20余万人,累计赠送药品300余万元,为周边百姓带来健康福音。
硬件配置助推服务升级。近年来,沿江卫生院扩建业务用房650平方米,添置有大型医疗设备5台(件),有效提升医院硬件水平,服务群众能力有效提升。
优质服务 赢得老百姓称赞
在院会议室靠墙的几面书架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沿江卫生院辖区群众的健康体检表,且按患者病情种类分颜色标注,某村某组某人一目了然。如今,享受到优质医疗带来的便捷服务,顺江社区老支部书记陈俊良感受最深,“以前看病就只有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只能看普通的伤风感冒等;如今可以打彩超、做X光、心电图等。特别是近几年卫生院组建了家庭医生团队,我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医院签订了合同,每年可以享受免费体检和上门服务,24小时随叫随到,真的非常方便。”
王良润介绍,送医、培训、资助的合作模式,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沿江卫生院看病的外地村民约占患者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沿江及附近的民众都可以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除各级专家定时坐诊、培训外,农工民主党每年都有十几到几十万元的药品捐赠,非处方药很多都直接送到群众手中,处方用药对全乡五保户、困难户直接免费用药。同时,每年教师节、儿童节、重阳节等重要节庆都会实行相应人群免费体检。
“现在去沿江医院看病人可多了,每天上午取药都要排队。”“你这个病就在沿江卫生院能治好的,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到城里去,这里态度还很好。”“沿江医院经常有名医、专家来看病,还不收钱呢。”这些朴实的话语,见证的是沿江卫生院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见证的是沿江卫生院已被老百姓深深信任的事实。
下一步,沿江卫生院将以建好都江堰市第七人民医院为契机,正式启动新一轮建设,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
沿江卫生院的发展变革只是我市医疗卫生计生系统变革发展的一个缩影。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都江堰卫计人将为全民健康,为成都康养旅游综合功能区建设、都江堰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继续砥砺前行,保驾护航!(本报记者 缪英 实习生 刘嘉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