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四川康定市瓦泽乡水桥村康巴汉子启初沮丧极了,原本准备好的虫草、菌子,还有捡来的那块金子,准备送给还在千里外的对口亲戚——都江堰市文广新局干部叶亮时,却在电话里被婉言谢绝。
不过,从12月15日起,启初的心又高兴了起来,原来叶干部又来电话说,春节放假,要再去他家作客,说虽然他脱了贫,但还要丰富自家的文化生活,这不,叶干部说,来时会给他和11岁女儿带一大包需要的书籍……
这是咋回事呢?
原来这是都江堰市积极履行省委倡导的“一干多支”带来的好结果。
今年上半年,四川省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做强“主干”,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多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大力促进“五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
“一干多支”格局形成以来,都江堰市文广新局积极行动,立足“主干”作用,加大加快对口康定市、汶川县“两支”两地文化扶持援建力度。
其实,早在五年前,都江堰市就开始对口援建康定市,每两年都要派出一批素质过硬的、年富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的干部挂职康定市,深入藏乡村寨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都江堰市已派出援康干部300余人,实施了系列援建项目,投入援建资金3700万元,其中各类文化旅游项目已全面投入使用。如在瓦泽乡投资近20万元,新建了一个占地近千平方米的水桥文化体育广场。每当夕阳西下,广场就载歌载舞,藏汉一家亲,随着篝火熊熊,歌声笑声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就说这个启初康巴汉子,其爱人的哥哥瘫痪,长年卧病在床,岳父母又过世得早,就只好和启初一家生活。自己和妻子户巴桑文化浅,又有一个上学的小女儿,住屋也年久失修,摇摇欲坠成了危房,使得他们一家成了当地有名的贫困户。
但幸运的是,在省上“一干多支”政策扶持下,他“攀”上了都江堰文广新局“一干”干部叶亮。而叶亮呢,不辱使命,针对启初家的实际情况,先帮助推荐启初到水桥援建项目基地打工,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又自己带头参与捐助,争取到了各方面的帮助支持,筹资10余万元帮启初一家修了新房。
这不,就因此引来文中开头的一幕。
都江堰市、康定市、汶川县三地还本着资源共享、信息共通、平等互利、产业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就公共文化建设、文艺精品创作、广播影视管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培养、非遗保护等领域进行了全面交流沟通。还列出了未来10个方面的“一干多支”合作计划,共享群文资源、文化展演交流、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助推全民艺术普及、共创群文服务品牌等,让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共促三地群文的繁荣发展。同时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寻求价值共鸣,三地同时发起了《都·康·汶三城共同推动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倡议书》,倡议立足于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加快三地文化体系建设大局,以整合优势文化资源为重点,以构建跨区域文化战略合作机制为抓手,推动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向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都、康、汶三城,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文化资源,由于历史、地缘等原因,一直以来三地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上都有紧密的交融和联系。目前,他们结合四川省委提出的“一干多支”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特长,将文化资源与特色产业联合,共同推进文化交流、非遗保护、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探索三城并进的新形态文化发展模式。
“尽管都江堰、康定、汶川三地横跨相隔千里,可我们‘一干多支’的扶贫援建之心,却同频共振,近在咫尺,必将浇开康定、汶川两支民族文化之花。”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由衷地感慨。
近日,三地还在都江堰市工人文化宫进行了首场联动展演。最后一曲三地合唱《歌唱祖国》,唱出了“一干多支”三地心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通讯员 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