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8-12/17/001145.html

等待处理…

由“黑”变“绿”的华丽蜕变

——小记改革开放的同路人向峨乡龙竹社区村民罗远良

作者 本报记者 洪伟 刘晓 文/图
点击量:191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从1978年改革开放号角吹响,4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都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广袤农村大地实现了有目共睹的跨越式发展,农民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改革的大潮中,以采煤为主体经济的向峨乡顺应时代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发展方向实现了由“黑”变“绿”的华丽蜕变。如今,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向峨乡的支柱型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在众多猕猴桃种植户中,有这样一位猕猴桃“达人”,他曾是一名挖煤工,如今不仅带领村民承揽猕猴桃种植的技术活,还引进销售大平台,让猕猴桃远销国内外;他63年生人,十里八乡的乡亲和猕猴桃种植户都亲切地称他“罗二哥”。

他,就是向峨乡龙竹社区的村民罗远良,今天我们就通过罗远良的致富故事,来认识这位改革开放的同路人。

靠山吃山闯富路 改革春风指明路

提到向峨乡,很多人都会联想到那是一个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猕猴桃风情小镇。可上世纪70年代,地处深山的向峨乡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靠着贫瘠的土地,农民大多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由于向峨乡煤炭资源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乡里陆续开起了大大小小的煤矿,一时间到煤矿挖煤成了村民们养家糊口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着这资源型产业,向峨的人们过着靠山吃山的日子。当年初中毕业的罗远良没有别的选择也加入了挖煤大军,每天早出晚归,这一干就是8年,由于罗远良个头不高,力气也不够,挖煤那点微薄的收入并不能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

“当时我在煤矿上班,一个月满勤下来也就是两三百元,挖煤辛苦自不必说,当时的安全技术和保护设施都不到位,常有事故发生,挣的钱都是拿命换来的。”回忆起挖煤的年代,罗远良满是心酸。

由于煤矿粗放的开采,加之安全保障严重滞后,1998年,都江煤矿还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伤惨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出台后,向峨的煤矿一个个关停,以采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向峨乡经济一下跌入谷底。地下的矿不能挖、山里的树不能砍,很多村民待业在家,一些断了收入来源的村民渐渐成为贫困户。这个时候,靠山吃山的村民们不得不另谋出路。

采矿时代的结束,让罗远良和村民们面临新的抉择。正当此时,改革春风吹到了家门口:1998年10月,省政府批准立项建设都江堰市5万亩猕猴桃产业化种植基地;1999年,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量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强农惠农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在四川率先开展试点。有政策支持,有资金补贴,罗远良果断将自家的4亩地里全给种上了猕猴桃。

小试牛刀尝甜头 大刀阔斧引潮头

罗远良沐浴着改革的春风,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闯劲,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他从一个挖煤矿工到远近闻名的猕猴桃种植大户,再到引领村民学技术、拓销路,一步步把大伙儿带上了致富路。

“种植的头两年,还真是经历了不小的波折。当时我只种了4亩地,由于不懂技术,没有经验,辛辛苦苦忙碌一年,收成还不好,不说赚钱,投入的肥料钱都卖不回来。”罗远良告诉记者,“种植猕猴桃是个技术活,吃了不懂技术的亏,我才意识到必须学习,只要听说哪儿有关于种植技术的讲座,我骑上摩托就赶过去,扭住专家问个不停。”

过了种植技术这一关,罗远良开始扩大规模,从几亩增加到10几亩、20亩、30亩,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的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几年下来,罗远良和村民们的猕猴桃产量连年翻番,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

可是有了产量,销售却成了罗远良心中的一个结,他说:“我们这里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收购商们往往不愿意上山来采购,人家坝区的猕猴桃很快就卖完了,我们山上的猕猴桃却卖不上好价钱。每到收获季节,我们都愁着四处打探销路。”由于罗远良常年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家做外贸的平台大公司,他用猕猴桃的品质和自己的诚意打动了平台公司,与其签订了长期的收购合同,为村里的猕猴桃找到了稳定的销路。

此时的罗远良眼界变得开阔起来,考虑问题也更加周全。为了村民们的长远利益,他组织其他种植大户联合起来与平台公司共同成立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和销售公司,不光销售自己种植的猕猴桃,还帮助邻村代销猕猴桃,大刀阔斧地做起了猕猴桃收购生意。由于罗远良讲诚信、会处事,十里八乡的果农都愿意与他合作,销售公司的生意越来越好,还把收购的渠道拓展到了彭州、什邡、绵阳等地。用从简阳来都江堰做农资配送生意的老板刁祖民的话来说:“罗二哥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只要做跟猕猴桃相关的生意,找到罗二哥就放心。”

就这样,罗远良扎根向峨乡,依托猕猴桃产业,乘着改革的春风硬是闯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成了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做好致富领路人

罗远良是个热心肠的人,他富起来了总是忘不了村里的乡亲。他常想起自己的童年,说自己就是在村里吃百家饭长大的,所以他非常感恩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乡亲们,经常在逢年过节去看望村里的留守老人,遇到哪家大人小孩有困难都尽力接济一下。

“一人富不算富,要把乡亲带上致富路。”这是罗远良长期挂在嘴边的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给乡亲们找致富门路,他把村里没有技术又不能外出打工的男女组织起来,教会他们给猕猴桃修枝、盘条、浸肥、套袋子等技术,然后成立技术服务队,专门承包猕猴桃种植管理的技术活,常年跟着他干活的村民有百来人。

龙竹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天群这样告诉记者:“我们龙竹社区新农村建设得这么好,很多人都不愿离家太远去打工,每到农闲的时候,村里会有很大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他们就在罗远良的技术队干活,待遇非常好,还包车接送上下班。村民们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挣到钱,村民非常感谢他。”

“罗二哥管理的工人技术过硬,他们到果园里干活我很省心。”罗远良扶持起来的一个猕猴桃种植大户杨军对记者说,“这么多年来,他就像我们种植户的保姆一样,带领着我们发展猕猴桃,从种植到销售,手把手地教。我从几亩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亩,家里也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生活就像猕猴桃一样甜。”

像杨军这样通过罗远良手把手扶持起来走上猕猴桃种植道路的村民还很多,他们与罗远良既是师徒关系,又是合作伙伴,不管是果园的种植管理,还是收购销售,大家就像一家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抱团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翻腾几十年,罗远良收获了财富,也收获了与乡亲们的情谊,他对猕猴桃的未来是信心十足。罗远良颇有感慨地说:“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给予了我发展的机会,其间成功和挫折相伴随行。如今国家对农村、对农民政策这么好,我会继续立足家乡,深耕猕猴桃产业,为家乡的猕猴桃产业做大做强而努力。”

记者手记

物换星移,岁月如歌。改革开放40年,罗远良从一名挖煤工人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改革开放40年,向峨乡的产业从采煤转向种植猕猴桃,走上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改革开放40年,对都江堰市广大农村来说,经历的是沧桑巨变,广大农民与改革同行,迈入新时代,日子一天比一天更红火。

罗远良的致富故事只是新时代都江堰农民的一个缩影。如今都江堰市还有很多像罗远良一样的新农民,正处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他们也会像当年的罗远良一样,坚定地选择奋勇搏击、大步向前。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