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通杰先生一番闲聊后,脑海里不断萦绕的是他的一首诗:
岷山争秀色,蜀水涌清流。荡舟烟波里,渔家尽自由。
只觉得好舒展,好自在,好惬意!相信这首诗描写的不止风景,还有他的艺术感悟,那是他在书法创作中体会到的恣意放达,那是他在长期求索后的豁然开朗。这位被家乡灵山秀水滋养的书法家,谈到了在工厂做电工时,一有空就与丁献廷老师聊诗词书法的似火热情,谈到了与李启明老师上京寻访太平瑞圣花的陈年旧事,谈到了与周浩然老师长达二十余年的师生之谊……往事历历在目,一切恍若眼前。
年届七旬的著名书法家张通杰担得起这份迷人的回忆,年少时兴趣启蒙,青年时因缘际会,中年时沉浸翰墨,受教3位名师:丁献廷、李启明、周浩然。如今,那些神融笔畅的书法、诗文作品,钩沉出属于他自己的岁月密码。他不是人们印象中那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平凡、礼貌、谦和,也不好吐心惊人之语,更不会说别人听不懂的名词。谈到了他醉心了数十年的书法,也只是云淡风轻地说:“我只是学了几十年……”
得遇名师
我其实是叫他“张叔”的。幼时,我知道父亲的朋友中有一位“爱写字的叔叔”,他不抽烟、不喝酒,遇到合适的人也爱聊聊天,只是天生声音有些嘶哑。家里也有他的书法作品,斗大的两个字:神怡。周围是用小字抄录的范仲淹《岳阳楼记》。让人感受到他在书法里的快乐。至于是如何爱上书法的,他有次和我谈起,说是上小学时某次写作业极不认真,被老师罚重抄一遍,望着教室外像小鸟一般自由的同学,他飞快地写了一遍。老师不满意,又让他重抄。这次,他不敢大意,横平竖直、一笔一画写得极认真。老师笑着说,看不出你的字还写得不错。第二天,老师把这篇字挂在墙壁上,供同学们学习。他内心不免沾沾自喜,从此就一门心思要把字写好。
正是求学的年纪,张通杰却不期遇上了一场历史浩劫,传统文化凋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他,在纺织厂里做电工,厂里有位老者,品高学富、气度不凡,书法、篆刻技艺精深,已臻上乘境界。老人却为人低调,深居简出,不喜显山露水。或许,共同的兴趣会让两个人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他们喜欢在一起聊天,不知不觉间,开启了一场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张通杰谈到,有次和老人聊到了书艺学习中的经典《草诀歌》。老人便说,我赠你一份。没过几天,老人将自己抄写的《草诀歌》塞到了张通杰手中,全文千余字,工工整整、神清骨秀,堪称极为珍贵的书法作品。拿到这件作品,张通杰的内心仿佛照进了金色的阳光。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繁忙的劳作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家园,常在电工房里埋首练字,用报纸一写就是几个小时。
关于这位老人的事迹、生平,张通杰在《书法名家丁献廷》一文中已有详细记述。在他口中,我又得知了两件轶事,一是丁献廷退休后,因其极高的书法造诣,被当时的灌县文管所邀请从事文物、碑帖、字画的整理修复工作,工作地点在伏龙观。他提出的条件让如今的人不能想像,六个字:不拿钱,不考勤。可见丁献廷老师为人清高,崇尚自由。他私下对弟子说,他所喜爱的只是伏龙观这个环境,只是这份亲近传统文化的工作,如果拿了酬劳,免不了受束缚,不划算。
1980年,丁献廷先生回到山西,与张通杰常有书信来往。有次,当时的灌县茅梨酒厂要制作商标,知丁献廷隶书极佳,通过张通杰请先生题写二字。不久,先生将字寄来,却将酬劳寄回。
张通杰对我说,向老师学的不只是书法,更有人品。
一路传承
当时的纺织厂可谓藏龙卧虎,还有一位集儒、道、释三家学问于一身,在书法和楹联方面造诣极深,对蜀学的继承和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的李启明先生。关于李启明先生的事迹,流传甚多,如与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的交往;为青城山道教文化所作的贡献;挂于二王庙的、堪称都江堰之最的长联;其门下弟子多为艺坛中的佼佼者……张通杰在《书法诗词道学名家李启明》一文中记述甚详。
关于李启明先生的学问,张通杰谈起一件往事,某年,他得了一件吴思训的书法作品,对吴思训其人,书写时间,书写何人诗篇一无所知,就去请教启明老师,张通杰刚念完第一句“宜春苑中萤火飞”,李启明便说是王湘绮的圆明园诗。作者是广汉人吴思训,于1946年书写。张通杰之疑,片刻冰释。李启明先生胸罗万卷,于此可见一斑。
关于李启明先生的轶事,张通杰先生还谈起一件。某次书友聚会,有人提出,如今是市场经济,大家不妨议议,为各自的书法作品定定价。在场者各抒己见。轮到李启明先生发言,他说自己的作品就不参与定价了。他幽默地说,如果我的作品定价五百元,没人买,定的价毫无意义,又或者有人愿意给价一千,那岂不是还要退还他五百?
李启明先生淡泊名利,却爱提携后学,几十年来教愚化贤,丰厚了古堰文化。
1985年,张通杰又拜四川大学教授、书法家周浩然为师,苦习黄山谷字体,汗滴在纸上为渍。他花去数月临习《松风谷》帖,每一个字的写法都谙熟于心……
张通杰早年在工厂工作,后担任领导职务,企业不景气后,又下海经商二十余年。如此冗务缠身,又如何精研书法?张通杰说:“要善于利用时间,譬如我在经商时,一早忙完,就捧起书本,那段时间其实读书最多。如果实在太忙,也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我在黄山谷字体上下得功夫最多。”他告诫年轻人,有爱好不要轻易丢下,因为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退休之后,张通杰不忘自己是天府文化的传承者,热心公益,教习弟子,担任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楹联学会会长等职。他每周有4天上课,他对学生说,我不主张“鸟笼政策”,应该天高任鸟飞,当然,鸟是有智慧的,不往火里闯,也不往水里钻。另一方面,他说“教学相长”,教授弟子,对自己的艺术事业也裨益良多。
认识张通杰先生几十年,他先后位于龙角车街、民族金属制品厂、团结巷、壹街区的家都去过,无论房屋如何,都有一间像样的书房,那是他的修性、求真、养心之所,温柔了时光,也厚重了岁月。
那日,一席长谈后起身告辞,张通杰先生坚持送我下楼,等我上了车,他方缓缓回去。壹街区风景秀美,颐湖波光粼粼,恍然间,冬日寒冷的空气里仿佛漾起了一缕宋韵遗风……
张通杰简介
当代著名书法家、楹联家。四川都江堰人。师从丁献廷、李启明、周浩然等书家。作品曾入选四川省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第四届中日友好书法交流展等国内外艺术展览。书学论文曾入选四川省第三、四次书学讨论会。现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文联党组成员、都江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都江堰市楹联学会会长。(本报记者 宋正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