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还未去过四川都江堰,但早就对它心驰神往。小时候课堂上,看见李冰父子站在历史书中手舞铁镐,主持开挖都江堰。后来听《新白娘子传奇》的插曲,知道白娘子就在青城山下的洞中“修炼千年”。工作后读武侠小说,说青城山是名门剑派之一,道士们怀揣英雄帖,手提利剑,像蜻蜓点水般飘下山峰,去参加清除魔教的武林大会。如今,余秋雨先生《都江堰》的雄文和“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名言,更像一块金字招牌,把都江堰推向广阔的世界……让我坚信都江堰不但是得道成仙、维护正义之所,也是山水如画、人文厚重之地。
虽未去过都江堰,但隐居青城山的晚唐诗人杜光庭的殷殷呼唤,让我顿感有了渊源。他的《读书台》诗道:
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
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诗中呼唤的青莲居士正是我崇拜的盛唐诗仙李白。李白是否游览青城山,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我爱屋及乌地相信诗仙确曾到此一游。因为曾在四川江油度过青少年时代的李白,可不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而是“手持绿玉杖”“脚著谢公屐”的旅游达人。他就近游览青城山,应当合乎其“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旅游秉性。并且李白是道教粉丝,曾经发誓要“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而青城山,正是道教圣地之一。“五岳寻仙不辞远”的他问道青城山,更是完成信仰的一场旅行。重要的是著名学者王瑶在《李白》一书中明言,李白“在20岁以前,他曾和一位隐士共同隐居在青城山一带”。这从学术角度,认为李白年轻时就曾光临此山。
退一万步说,就算青城山没有留下李白的脚印和歌声,身在青城山“读书台”的杜光庭,仍在声声企盼:青莲居士李白啊,您什么时候来啊?起码在他心中,李白若到此,相看两不厌的就不是敬亭山,而是青城山;深千尺的就不是桃花潭,而是都江堰。一句话,李白适合都江堰,都江堰适合李白。
感谢李白,让笔者和都江堰添加了几分亲密。虽然笔者没去过青城山,但去过敬亭山;没去过都江堰,但游览过照他“白发三千丈”的秋浦河水,三千尺的桃花潭水,以及天门山和采石矶下,托着孤帆和捉月的滚滚流的长江水……如此,请允许我放飞李白一样的浪漫翅膀,响应晚唐诗人的声声召唤:想像青城山“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冥”的朝暮之景,和“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的四时之景;以及四面八方的游客与青城山合影留念,并通过视频直播天南海北。小情侣们依偎在花丛中,甜蜜的话语让花朵羞红了脸。本地游客朝游暮归,外地游客住了好多天还流连不去……青城山就像千变万化的魔方,让风景和快乐无穷无尽。我想如此四海升平的良晨美景、锦绣山河,不正是挥镐的李冰父子、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青莲、追求爱情的白娘子,以及惩恶扬善的青城道士们的追求和宿愿?!
那就附上这首《真想》的小诗,以表达“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神游之旅:
真想追随在李冰的身后
挥舞铁镐。用背上的汗水
为历史输送新的营养
真想和手提利剑的道士们一起
飘下降妖除魔的山岗
真想和白娘子一起
把爱情修炼成盖世绝唱
真想像诗仙,把波光粼粼的月亮
捉成一首旷古传奇
真想抖落周身的琐务,大步向都江堰走去
我和它隔着一双脚的距离(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