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7-01/03/015021.html

等待处理…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都江堰探索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点击量:18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出台城乡融合发展决定,提出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愿景,精准提出“七个融合”,在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配置、破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制度壁垒等方面制定出“含金量十足”的措施。

都江堰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围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将强化担当意识、抢抓“窗口期”机遇,深刻领会“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农村”,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落实“七个融合”,尤其在功能、产业、文化、创新融合等方面重点发力,确保对城“接得住”、对乡“带得动”、城乡“融合好”,助力“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新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位于玉堂街道上元社区的青城道茶产业园占地3500亩,是以“公司+基地+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的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正依托数字科技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这正是都江堰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小切片。

城乡融合,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围绕如何破局,都江堰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一个个政策与举措从纸面落到地面——持续提升耕地容积率,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集生产、加工、科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拓展农耕体验、研学科普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农商文旅体医养联动发展,切实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持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激活城乡共富新动能。

走在冬日的都江堰天马镇金胜社区,只见一人多高的猕猴桃枝条下,套种的花椰菜已经开始打苞,一片葱郁;运营中心里,猕猴桃衍生产品种类丰富;社区的双向两车道平整整洁,整体环境干净清爽……

金胜社区依靠猕猴桃种植,在农业上不断深化发展,并且以猕猴桃种植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引入农事体验、农业科普、酿酒品酒等新兴业态,打造猕猴桃特色农产品和文创产品,有效促进单一农业产业向复合型产业发展。2022年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达到92万元,形成集体资产约2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324元;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让群众得实惠、乡村得发展。和美乡村的发展在这里生动演绎。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江堰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提升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释放农村空间、资源、生态等潜力,做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加快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让都江堰乡村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和美之地、向往之地。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自动分拣线的传输带“载着”一颗颗猕猴桃徐徐向前,接受着筛选;一边的包装线上,几十名大哥大姐熟练地把果子贴上标签、放进盒子……这是今年猕猴桃采摘季时,位于都江堰天马镇的天赐猕源农业有限公司里的一幕。作为都江堰猕猴桃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一家企业,天赐猕源农业有限公司今年从果农手中采购猕猴桃约5000吨,出口达到450吨。

城区农业销售、加工等产业的发展,直接加速农业的发展。以猕猴桃为例,曾经很多农户都采取自己制粉或是购买外地花粉,花粉纯度和活力得不到保障,授粉效果较差,坐果不稳定。如今都江堰市逐步打破壁垒,建立花粉生产企业,目前全市6家企业年生产花粉3000公斤,不仅可以满足内需,提高果品产量,还可以实现外销。

做强镇域经济,正是都江堰围绕城乡融合提出的方略之一。都江堰提出,提升以城带乡、工农互促能力,构筑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发展新格局。与此同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大文章也正在铺开。都江堰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三个做优做强”为引领,围绕“兴产业、活要素、优服务、强治理”,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提升城市宜居、韧性、智慧水平,深化区域结对联动发展,打造和而不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产品形态,切实增强人口产业吸纳集聚能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不断惠及城乡居民。

围绕“七个融合”加速城乡彼此赋能

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下一步工作谋划已经清晰明确——

推进规划联动融合。做好镇(街道)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后续工作;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强化“三区三线”管控。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和镇村一站式公共服务枢纽,用好结对联动推动与中心城区名校、医院深度合作。

推进功能融合提质。加快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三个做优做强”。做优做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做强“省级百强中心镇”候选镇,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重点片区和结对联动合作区建设赋能城乡融合,落实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绿色低碳、集约节约、安全韧性、文脉传承、智慧治理等理念,统筹“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深化与高新区、锦江区的结对联动,高标准编制策规方案。

推进产业融合共兴。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推动三次产业资源跨界配置和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天府粮仓精灌区”。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建圈强链,引育头部型、平台型、成长型农业链主企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股份合作、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到农等模式,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推动人才融合互动。用好川农大等资源,推动规划、科教、卫生、农技等人才组团服务和巡回指导,加强科创林盘、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建设,引导乡贤能人、“银龄人才”、专技人才等参与乡村建设,培选“乡村治理头雁”,实施社区专职工作者强基提能,探索首席运营师制度,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用好教育、医疗等领域“市管县用”“县管校聘”“县招乡用”等改革成果。

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擦亮“三遗之城”品牌,服务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文明积分制度。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聚焦世界遗产文旅主轴,规划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玉堂窑、芒城遗址公园,实施“一县一博物馆”工程,建设主题博物馆群落。

推动农商文旅体医融合发展。联合青羊、郫都创建古蜀文明传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农事体验、自然研学、乡村露营、运动康养等业态,持续打造诗歌节、丰收节、采茶节等民俗节庆品牌,积极争取打造一批音乐、美食、竞技等特色小镇。推动“新十二月市”等走进农村。

推进创新融合赋能。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着力破除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聚焦技术要素,开展“五良”技术攻关,持续提升耕地容积率,推动精华灌区与科技创新平台结对合作。畅通人口双向流动,激活土地要素活力,强化资金保障。深化镇(街道)扩权赋能和减负增效,健全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责任“三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推广应用“报表通”。

推进治理融合聚力。推进智慧蓉城与微网实格双向赋能,自觉强化抓镇促村责任意识,探索以中心村为纽带全覆盖组建片区、多村、村企联合党委,争取与中心城区等先进城市社区结对联动,充分发挥全国首个村级巡察教研基地作用,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结合方式,提升城乡文明风气,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 (转自《成都日报》)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我市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